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
2013, 13(2):219-2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01
摘要:目的:比较缺氧培养条件下新生大鼠视网膜祖细胞(retinal progenitor cells, RPCs)与脑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 NSCs)钙离子浓度的差异。
方法:分离新生大鼠RPCs及大脑皮质NSCs,进行无血清体外培养; 采用荧光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进行干细胞鉴定; 缺氧培养后,光镜观察细胞形态,采用钙离子荧光探针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强度。
结果:缺氧培养后,大脑皮质NSCs较早出现肿胀、伸出突起等变化,随缺氧时间延长,两种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强度逐渐增强,缺氧12h后RPCs内钙离子荧光强度小于脑皮质NSCs(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缺氧培养12h RPCs内钙离子浓度低于大脑皮质NSCs。
王家伟 , 孙康 , 苏颖丹 , 刘向 , 杜云 , 钟志伟
2013, 13(2):225-22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02
摘要:目的:评价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a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研究组23例,均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我院确诊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2mo复诊时,分别记录患者的裸眼远视力、裸眼近视力、脱镜率、患者满意度以及异常视觉出现情况。另外,重点记录前、后囊膜的混浊情况。对照组为同期在我院行白内障手术并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N60AT,Alcon)的患者共26例。
结果:12mo复诊时,Tetraflex组相较对照组拥有更好的裸眼远视力和裸眼近视力,但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脱镜率分别为34.7%和26.9%,两者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差异(χ2=0.355,P=0.551)。满意度调查显示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χ2=2.367,P=0.124)。 前、后囊膜的混浊情况出现比率分别为34.8%和 7.7%(χ2=3.972,P=0.046),Tetraflex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外,Tetraflex组有2例出现人工晶状体偏位,对照组无出现人工晶状体偏位现象(χ2=0.659,P=0.417)。两组患者均未诉异常视觉出现。
结论:长期来看,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并不能提供足够的裸眼远、近视力,而且发生囊膜混浊的比率高于普通单焦点人工晶状体。调查研究发现,患者的满意度较低,最主要的原因是昂贵的人工晶状体未能达到术前期待的足够调节力。所以,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应该谨慎植入,尤其是对于有可能发生囊袋混浊、收缩的患者。
2013, 13(2):229-2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03
摘要:目的:探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90度小梁切开术(non-penetrating trabeculectomy combined with 90 degrees trabeculotomy, NPTST)对治疗先天性婴儿型青光眼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治疗效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2-01我院15例30眼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的患者行NPTST。并分析术后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 IOP)改变,角膜横径以及并发症的情况。
结果:本组术后1wk; 1,3,6,12mo IOP控制较术前下降,角膜横径保持原来大小或稍有减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结论:NPTST对治疗先天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术式。
Besharati Mohammad Reza , Mahdavi Manijeh , Sahafi Zahrasadat , Emami Towhid , Zare Asghar
2013, 13(2):232-23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04
摘要:目的:探讨探通术的成功率与鼻泪管阻塞(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NLDO)患者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患者120例行探通术,并分为3个年龄组:第1组(<12mo),第2组(13~24mo),3组(25~60mo)。所有患者先行保守治疗,阻塞未消除,然后行探通术作为替代治疗,并比较三组间的探通术治愈率。
结果:组1,2,3的成功率分别为94.3%, 83.3%, 68.4%。三组间的治愈率有显著的差异(P=0.017)。
结论:早期行探通术可取的较高的成功率。根据我们的观察, NLDO患者早期干预,最好在出生后2a以内,效果肯定。
2013, 13(2):235-2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05
摘要:目的:比较局部应用PEDF与Avastin对大鼠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CNV)的作用。
方法:建立碱烧伤诱导大鼠CNV模型,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A组于烧伤当日开始给予10μg/mL PEDF点眼; B组于烧伤后第3d开始给予10μg/mL PEDF点眼; C组于烧伤当日开始给予5mg/mL Avastin点眼; D组于烧伤后第3d开始给予5mg/mL Avastin点眼; E组于烧伤当日开始使用生理盐水点眼,均每日4次,每次10μL。裂隙灯显微镜观察CNV情况并计算各组CNV的面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VEGF和CD31的表达。
结果:第12d时,A组CNV面积小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B,C组与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5,0.058)。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EGF及CD31示A组VEGF及CD31表达较弱,B,C,D组表达增多,E组表达显著增强。
结论:局部应用Avastin及PEDF均能抑制大鼠角膜化学伤后的CNV。烧伤后早期使用PEDF效果优于Avastin。
2013, 13(2):240-2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06
摘要:目的:探讨PARP(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3-氨基苯甲酰胺(3-AB)对糖尿病大鼠晶状体混浊程度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3-AB干预组。糖尿病组和3-AB干预组大鼠予以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等体积柠檬酸盐缓冲液。建模成功后3-AB组每日按照30mg/kg给予3-AB灌胃,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则给予等体积9g/L 生理盐水(NS)灌胃。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晶状体混浊进展情况,分别于给药后2,4,8wk处死各组大鼠,取出晶状体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和糖基化终末产物(AGE)的含量,并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情况。
结果:灌胃3wk时糖尿病组和3-AB组大鼠均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4wk和8wk时糖尿病组晶状体混浊程度比3-AB组重(P<0.01)。3-AB组大鼠晶状体中GSH-Px和SOD活性在2,4,8wk时均高于糖尿病组(均P<0.05),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3-AB组大鼠晶状体中MDA的含量在2,4,8wk时均低于糖尿病组(P<0.05),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糖尿病组和3-AB组大鼠晶状体中AGE含量在2,4,8wk时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而糖尿病组在2wk和4wk时高于3-AB组(P<0.05),但在8wk时无差异。MMP-2在正常对照组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几乎无表达,在2,4,8wk时糖尿病组均强于3-AB组(P<0.05)。 bFGF在三组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均呈阳性表达; 在2,4,8wk时,糖尿病组和3-AB组均强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但糖尿病组与3-AB组之间无差异。
结论:3-AB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晶状体混浊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轻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损伤,降低非酶糖基化水平,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中MMP-2的表达,减轻晶状体上皮细胞外基质降解,从而抑制晶状体混浊。
2013, 13(2):246-2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07
摘要:目的:探讨NEP1-40对成年单眼剥夺弱视大鼠视皮层结构及功能可塑性的再激活作用及意义。
方法:6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Nor)、正常+PBS治疗组(Nor+PBS)、正常+NEP1-40治疗组(Nor+NEP)、模型对照组(MD)、模型+PBS治疗组(MD+PBS)及模型+NEP1-40治疗组(MD+NEP)。模型组大鼠于出生后21d缝合右侧眼睑建立单眼剥夺弱视模型,于45日龄时打开剥夺眼,对各组大鼠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测,确定单眼剥夺模型建立成功后,对需给药的各组大鼠按组别给予NEP1-40或PBS侧脑室注药治疗7d。于52日龄时对各组大鼠再次行F-VEP检测后处死动物,取左侧视皮层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突触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45日龄时F-VEP检测示,MD组、MD+PBS组及MD+NEP组与Nor组比较,P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P<0.05); 52日龄时F-VEP检测示,MD+NEP组与MD组、MD+PBS组大鼠比较,右眼F-VEP的P波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No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D+PBS组与MD组大鼠比较,右眼F-VEP的P波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No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视皮层神经元突触界面结构参数:与Nor组比较,MD组大鼠剥夺眼对侧视皮层神经元突触间隙增大,突触活性区长度缩短,突触界面曲率减小,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变薄(P<0.05)。MD+NEP组大鼠剥夺眼对侧视皮层神经元突触界面结构参数的各项指标均较MD组、MD+PBS组明显改善(P<0.05),与Nor组相比除突触间隙外(P<0.05),其余各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PBS组与MD组大鼠比较剥夺眼对侧视皮层神经元突触界面结构参数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No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EP1-40可使成年单眼剥夺弱视大鼠剥夺眼对侧视皮层神经元的突触界面结构参数得以恢复,F-VEP的P波潜伏期及波幅恢复至正常水平,重新“激活”被抑制的视皮层结构及功能可塑性,为成年弱视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途径奠定了理论基础。
2013, 13(2):252-2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08
摘要:目的:研究青蒿琥酯(artesunate)对体外高糖环境下培养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retinal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 HRCECs)的增殖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
方法:从新鲜人眼球提取HRCECs,进行体外培养。取第3~4代生长良好的细胞用于实验,实验分为低糖对照组、高糖对照组、高糖+不同浓度青蒿琥酯组(15,30,60,120μg/mL),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HRCECs的增殖,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各分组HRCECs中VEGF的表达。
结果: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显示:与低糖组比较,高糖显著促进HRCECs增殖(P>0.05); 15,30,60,120μg/mL青蒿琥酯处理24h或48h,可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地抑制高糖环境下HRCECs的增殖(P<0.05)。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VEGF表达结果显示:与低糖对照组相比,高糖对照组VEGF表达明显增加(P<0.05); 高糖+不同浓度青蒿琥酯(15,30,60μg/mL)组与高糖对照组相比VEGF表达明显下降(P<0.05),高糖+不同浓度青蒿琥酯组之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随着药物浓度的提高,VEGF的表达量逐渐减少。
结论:青蒿琥酯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高糖环境下HRCECs的增殖以及VEGF的表达,表明青蒿琥酯抑制高糖环境诱导HRCECs增殖可能与其抑制VEGF表达有关。
2013, 13(2):256-2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09
摘要:目的:观察PAX6基因沉默后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HLE-B3)增殖的改变。
方法:分别将4组PAX6 shRNA慢病毒载体及对照组慢病毒(pGCL-GFP-shRP1,2,3,4,NC)感染B3细胞; 感染96h后,利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检测B3细胞PAX6表达以确定PAX6沉默; 选取有效沉默PAX6基因的pGCL-GFP-shRP4感染B3细胞,MOI=10,观察细胞数量变化。感染48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3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感染RNAi病毒组的B3细胞,随感染时间延长,细胞数量减少。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沉默PAX6 48h的B3细胞,G1/G0期前出现凋亡峰。
结论: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能有效沉默B3细胞的PAX6表达; PAX6基因沉默后B3细胞凋亡。
2013, 13(2):260-2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10
摘要:目的:研究地塞米松预处理对液氮深低温冻存猪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方法:选择新鲜猪角膜,以13mm直径环钻制取角膜标本,依次放入4种冷冻保护液中冷平衡,“简化四步法”程序降温后放入液氮中保存,使用前40℃水浴复温。地塞米松作用组以同法制备植片,前三步冷平衡同前,最后分别放入含0.01,0.03,0.05mg/mL地塞米松保护液中4℃孵育18h,再程序降温液氮冻存。复温后用于锥兰-茜素红染色,观察内皮细胞存活情况。
结果:内皮细胞染色结果示:程序冻存组和地塞米松作用组的内皮细胞存活率均超过90%,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0.01~0.05mg/mL浓度范围内,未见地塞米松毒性作用,内皮细胞维持正常六角形形态,内皮细胞存活率超过90%。
2013, 13(2):262-2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11
摘要:目的:探讨姜黄素对高浓度葡萄糖培养的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hesus choroido-retinal endothelial cell,RF/6A)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RF/6A细胞分4组培养(n=6/组),对照组:DMEM培养基+100/L胎牛血清; 高糖组:对照组培养基添加40mmol/L葡萄糖; 姜黄素组:对照组培养基添加30μmol/L姜黄素; 姜黄素-高糖组:对照组培养基添加40mmol/L葡萄糖及30μmol/L姜黄素。分组培养5d后,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生长状态,噻唑蓝比色法(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检测各组细胞活力,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 ladder判断凋亡,Western-blot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RF/6A细胞生长状态较差,活力明显降低(P<0.01),而姜黄素组及姜黄素-高糖组RF/6A活力无明显变化(P>0.05)。高糖组RF/6A出现明显的DNA ladder,对照组、姜黄素组以及姜黄素-高糖组未见明显DNA ladder。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TNF-α表达上调(P<0.01),姜黄素组及姜黄素-高糖组TNF-α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姜黄素抑制高浓度葡萄糖诱导的RF/6A细胞凋亡、维持细胞活力,可能与姜黄素恢复高浓度葡萄糖诱导的TNF-α表达有关。
2013, 13(2):265-2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12
摘要:目的:探讨手机辐射对体外培养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Bax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手机辐射后在MEM培养液培养28d晶状体中Bax的表达水平,裂隙灯下观察晶状体的混浊程度。
结果:手机辐射组Bax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ax的表达量随着手机辐射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手机辐射组的晶状体混浊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结论:手机微波辐射可增加体外大鼠晶状体中Bax的表达, 导致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和白内障的发生。
2013, 13(2):267-2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13
摘要:目的:通过荟萃分析评价我国人群白内障与高血压的相关关系。
方法:应用PubMed,Web of Knowledge,万方和CNIK数据库对以中英文全文发表的研究进行检索,将入选研究的数据整合,进行随机效应模型的荟萃分析,并按纬度、样本量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结果:208个备选研究中,包含3 247例白内障患者的7个研究最终入选。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比值比(OR值)为1.20(95% CI,1.01~1.38),说明我国人群白内障的患病风险与高血压有关。且纬度和样本量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纬度是研究间变异来源。敏感性分析表明合并OR值保持稳定。
结论:荟萃分析结果提示高血压能提高我国人群白内障的患病风险。
尹禾 , 沈政伟 , 姜黎 , 薛林平 , 莫婷 , 李丽 , 吴金桃
2013, 13(2):271-27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14
摘要:目的: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对去上皮瓣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愈合的影响,为改善术后眼刺激症状的临床用药提供帮助。
方法:对78例156眼在我院实施去上皮瓣Epi-LASIK手术后的近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 40例80眼; B组为对照组,38例76眼。两组术后常规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羟糖甘滴眼液4次/d,共7d,之后常规滴1g/L氟米龙滴眼液,4次/d,逐月递减1次,共用4mo。A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牛血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4次/d,共7d。 术后随访6mo,定期观察两组术后反应、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视力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情况。
结果:术后A组角膜上皮平均愈合时间为2.89±1.06d,对照组为4.22±1.47d,小牛血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上皮愈合更快(t=6.45,P<0.05); 术后第1d和第2d,A组反应程度评分为1.70±0.44和1.02±0.60,B组为2.89±0.43和1.71±0.55,小牛血组术后反应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3d后术后反应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眼术后视力恢复和haze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去上皮瓣Epi-LASIK术后应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能够减轻术后反应,加快角膜上皮愈合,起效时间短,安全性较好。
2013, 13(2):274-2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15
摘要:目的: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topography supported customized ablation, TOSCA)治疗薄角膜高度近视患者术后角膜形态的变化,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接受准分子激光高度近视矫正术的连续性病例60例120眼。术前等效球镜值为-6.00~-9.00(平均-7.20±1.18)D。术前平均角膜厚度511±17.93μm。观察术前及术后1,3,6mo裸眼及最佳矫正视力、剩余角膜厚度、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形态、模拟角膜曲率计度数(Simk)、角膜不规则指数(CIM)、角膜形态因子(SF)的变化。
结果:术后1,3,6mo的裸眼视力>1.0的百分比构成分别为96%,97%,98%,屈光度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在术后6mo基本稳定。术后1,3,6mo角膜地形图平滑型分别占86%,93%,96%。其他类型较少,无中央岛形成,切削形态随时间延长逐渐规则,6mo后基本稳定。术后1,3,6mo与术前相比,术后Simk的等效值、Simk差值明显减小,CIM明显增高,SF向负值改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削角膜厚度节约为30±12.11μm。
结论: TOSCA是治疗薄角膜高度近视的有效手术,术后角膜地形图检查和分析能清晰的显示角膜表面形态的变化,有利于实施个体化的准分子激光手术而获得最完美的视功能。
2013, 13(2):277-2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16
摘要:目的:评价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巩膜瓣不同缝合法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68眼本院确诊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 30例33眼,术中巩膜瓣采用四针缝合法,B组 30例35眼,术中巩膜瓣采用两针缝合法。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深度、滤过泡形态等,随访6mo。
结果:(1)术后第2d两组眼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765, P<0.05); 术后2wk眼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2347, P>0.05); 术后1mo眼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50, P>0.05); 术后3mo眼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48, P>0.05); 术后6mo眼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5753, P>0.05)。(2)术后第2d,A组浅前房发生率为6%,B组为17%,A组浅前房主要以浅Ⅰ度为主,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13, P<0.05); 术后第1wk, A 组浅前房发生率为0, B组为3%,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41, P>0.05)。(3)两组患者术后1,6mo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术后1mo A组为97%,B组为94%,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01, P>0.05); 术后6mo A组为88%,B组为86%,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172, P>0.05)。
结论: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时,四针缝合的巩膜瓣在短期内可以较好的控制眼压,减少早期浅前房的发生率。
吕秀芳 , 杨浩江 , 张莉 , 李雯霖 , 何莉 , 吴满荣
2013, 13(2):280-2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17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梦戴维”高透氧夜戴型硬性角膜塑形镜片的临床应用情况,评价“梦戴维”角膜塑形术矫治青少年轻中度近视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疗效,同时分析其相关因素。
方法:选择我院眼科门诊的10~18岁轻中度近视眼儿童120例200眼,按照我院角膜塑形验配流程规范验配,均以夜戴镜片为主,随访6mo,观察其疗效、并发症及配戴者主观症状。
结果:配戴6mo后配戴者主观症状基本良好; 6mo后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K值)与配戴前比较差异统计上均有显著性(P<0.01),眼轴、矫正视力配戴前后比较差异统计学上无显著性(P>0.05)。
结论:“梦戴维”角膜塑形术矫治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是安全的、有效的,但长期配戴必须严密观察及随诊,以确保长期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13, 13(2):283-2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18
摘要:
随着人工晶状体植入技术的成熟,以及与白内障手术的完美结合,使得人工晶状体性能越来越向接近理想的自然晶状体方向发展。以单纯解决“目标视力”(远视力或近视力)为目的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高质量视力的要求,迫切希望有适合各种特殊要求的人工晶状体问世,来满足患者的需要,使白内障手术真正成为一种屈光手术。本文对人工晶状体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2013, 13(2):289-2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19
摘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西方国家老年人低视力和致盲的主要病因,AMD已成为眼科学研究的热点。根据临床及病理表现,可将AMD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干性约占90%。因此,本文针对干性AMD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新近的药物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为今后ADM的治疗提出依据。
2013, 13(2):292-2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20
摘要:
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3是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家族成员之一,STAT3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增殖、凋亡、血管生成等生物学活性。STAT3广泛存在于包括视网膜等组织中,参与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多种视网膜疾病的发病。我们就STAT3生物学功能及在视网膜疾病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2013, 13(2):295-2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21
摘要:
可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是由体细胞或成体细胞重编程转化而来,这项技术引起了学术界空前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随之开展。它是通过人工方法将适当的外源性转录因子导入体细胞或成体干细胞,使之转化为具有无限增殖潜能和定向分化能力、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一类干细胞。在不断探索发展多能干细胞培养转化技术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不少突破性的进展,这为将来细胞移植成为临床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同时各种研究成功诱导出类似人体细胞的干细胞,并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乐观的结果。我们主要探讨iPSC在眼科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2013, 13(2):299-30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22
摘要:
角结膜干燥症俗称“干眼症”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泪液质或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和/或眼表组织病变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近年来对本病的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取得新的进展。本人回顾了近3a来有关的文献研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
2013, 13(2):302-3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23
摘要:
弱视是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儿童弱视治疗一直是眼科的热点研究问题,近些年来弱视治疗的研究有所进展且应用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根据不同类型、程度,弱视的最佳治疗方案还在研究进行中。我们参考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儿童弱视治疗的文献,对目前最新儿童弱视治疗方法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李斌辉 , 靳光明 , 赵晓静 , 陈艾明 , 朱星梅 , 李勤
2013, 13(2):306-3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24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真菌性角膜炎预后的相关因素,为真菌性角膜炎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我院诊治的105例105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通过评估临床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等对真菌性角膜炎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选取105眼中49眼药物治疗治愈(46.7%); 30眼(28.6%)药物治疗有效,上皮延迟愈合,26眼(24.8%)治疗失败。
结论:抗真菌治疗开始于症状出现7d以后、初诊病灶浸润面积>16mm2、前房积脓>2mm、菌种鉴定为镰孢菌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药物治疗预后较差。
2013, 13(2):309-3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25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不同房角关闭程度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1例 35眼,根据房角关闭程度分为A,B两组。A组(房角关闭粘连≤90°)19眼,B组(房角关闭粘连90°~180°)16眼。均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观察两组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变化情况。
结果: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1例 35眼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房角加深。房角镜检查:A组19眼房角完全开放者16眼(84%),B组16眼中房角完全开放者13眼(81%)。A,B两组房角开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术前 A组眼压为35.13±4.18mmHg,B组为45.01± 5.31mmHg。术后1wk,A组眼压控制在14.25±3.22mmHg,B组眼压控制在14.30±3.19mmHg。A,B两组术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单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可以有效治疗房角关闭粘连≤180°的患者,对于房角关闭粘连>180°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青光眼手术的治疗。
2013, 13(2):311-3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26
摘要: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39例45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和房角。术后随访3~24mo。
结果:术后45眼视力均提高,其中33眼(73%)最佳矫正视力≥0.5。术后所有患者眼压明显降低(P<0.01),中央前房深度明显加深(P<0.01),房角增宽。
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可有效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使眼压降低、前房加深、房角增宽、视力提高。
2013, 13(2):313-3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27
摘要:目的:探讨微小切口推注式折叠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因晶状体后囊破裂或悬韧带断裂不能正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患者52例52眼,利用推注器系统,通过3.2mm的透明角膜小切口,把襻预扎了聚丙烯缝线的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后房并缝合固定于睫状沟,观察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度及并发症。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提高,其中1.0以上8眼,0.6~0.8为18眼,0.4~0.6为16眼,0.4以下10眼。术后1wk; 1,3mo视力在0.5以上者分别为33眼(63%)、39眼(75%)、41眼(79%)。术前及术后1wk; 1,3mo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86±1.65D,2.09±1.28D,1.92±1.34D和1.77±1.16D,术后各时期与术前的角膜散光度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微小切口推注式折叠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为治疗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囊支持的患者,提供了一个更安全可靠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方法。
2013, 13(2):316-3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28
摘要:目的: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疗效。
方法:对65例98眼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术后1,30d的视力,术后视力与糖尿病病程的关系以及观察术后并发症。
结果:术后1d,裸眼视力>0.5者69眼(70.4%),0.3~0.5者18眼(18.4%),0.1~0.25者8眼(8.2%),<0.1者3眼(3.1%)。术后30d,裸眼视力>0.5者80眼(81.6%),0.3~0.5者12眼(12.2%),0.1~0.25者4眼(4.1%),<0.1者2眼(2.0%)。糖尿病病程越长,术后视力提高越不理想。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角膜水肿,前房纤维素性渗出,虹膜粘连,继发青光眼。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术后视力的恢复与糖尿病病程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关。
2013, 13(2):319-3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29
摘要:目的:对外伤性前房积血继发青光眼患者,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并分析。
方法:患者63例63眼中,18例18眼施行角巩膜隧道切口+透明角膜辅助切口,白内障注吸针头手动抽吸冲洗术; 32例32眼施行自闭式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灌注抽吸术; 13例13眼施行小梁切除术治疗。
结果:患者63例63眼术后视力:1.0以上者9例9眼,占14.3%; 0.6~0.8者13例13眼,占20.6%; 0.4~0.5者11例11眼,占17.5%; 0.3者8例8眼,占12.7%; 0.2者7例7眼,占11.1%; 0.15者5例5眼,占7.9%; 0.1者3例3眼,占4.8%; 0.01~0.05者3例3眼,占4.8%; 指数2例2眼,占3.2%; 手动2例2眼,占3.2%。
结论:前房积血患者,根据积血量的多少、凝血块的大小、在前房内凝聚的时间、眼内组织损伤的轻重等并发症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获得不同的手术效果。同时术中合理应用黏弹剂,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赵媛 , 陈小虎 , 王晓莉 , 余敏 , 张然 , 赵晓娟
2013, 13(2):322-32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30
摘要: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治疗特发性脱髓鞘视神经病变的远期疗效。
方法:对2003-01/2005-12在我院确诊为特发性脱髓鞘视神经病变患者81例104眼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辅助营养神经及扩血管药物治疗,B组仅采用营养神经及扩血管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首次发病后1,2,5a的视力、视野、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及复发率等。
结果:各观察时间点两组患者视力提高、视野改善、视觉诱发电位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自发病初5a内A组患者复发率较B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能有效降低特发性脱髓鞘视神经病变患者的复发率。
2013, 13(2):324-3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31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研究激光消融与机械拔除治疗少量倒睫的疗效,探讨激光治疗少量倒睫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59例80眼少于10根倒睫的患者,将患者倒睫按鼻、颞侧平均分两区,随机对鼻、颞两区内倒睫进行激光消融或机械拔除治疗。记录观察鼻、颞两区术后眼部刺激症状,以及睑缘小凹、皮肤色素脱失、倒睫复发等。如复发,继续采用原治疗方法治疗,共观察6mo。
结果:激光消融治疗倒睫一次治疗成功率62.1%,两次治疗成功率88.9%。机械拔除治疗区一次治疗成功率5.3%,两次治疗成功率8.2%,由于复发率高,两次治疗后改激光消融治疗。激光治疗无术后红肿以及睑缘小凹、皮肤色素脱失。
结论:机械拔除治疗倒睫复发率高,而激光消融治疗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是一种治疗少量倒睫的理想方法。
2013, 13(2):326-32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32
摘要: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与纤维蛋白封闭剂复合物代替常规的缝线,在眼表胬肉手术中的使用情况。
方法:对60例78眼翼状胬肉患者,根据胬肉生长侵犯角膜缘的范围分成两组,A组为侵犯范围<1/2者,共28例34眼,B组为侵犯范围≥1/2者,共32例44眼,随机将以上两组每组分成两小组,即A1,A2,B1,B2组。A1,B1组使用常规缝线10-0可吸收尼龙线缝合,A2,B2组为采用表皮生长因子的改良生物粘合剂纤维蛋白粘合剂粘贴法, A组手术采用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B组手术采用单纯切除胬肉。术后对四组的手术时间、疼痛感觉、复发率、眼表上皮愈合时间、并发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手术时间:A1组与A2组以及B1与B2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疼痛评估:采用改良生物粘合剂粘贴法组患者较常规缝线组疼痛减少有显著差异性(P<0.05); 术后4,6d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粘贴法组患者较常规缝线组上皮愈合面积大,有显著差异性(P<0.05); 术后6mo复发率比较采用改良生物粘合剂粘贴法组患者较常规缝线组复发率减少,但统计学无显著差异性(P>0.05)。
结论:在翼状胬肉手术中,采用改良纤维蛋白封闭剂复合物代替常规的缝线,可减轻患者疼痛,减轻炎症反应,缩短手术时间,避免手术后缝线松解拆线的麻烦,提高手术质量,加快术后角膜上皮愈合,降低复发率。
2013, 13(2):329-3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33
摘要:目的:观察单纯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和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晶状体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干眼症的相关情况。
方法:选择2011-01/12我院眼科诊治的白内障患者75例78眼,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5例38眼,B组为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40例40眼。观察分析术前、术后1d; 1wk; 1,3mo时两组患者的主观感觉、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 BUT )、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merⅠ test, SⅠt)、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FL)、泪河宽度检查等情况。
结果:术前两组相比各项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 A组术后1d,1wk时干燥、异物感加重,术眼BUT明显缩短,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3mo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1d,1wk,1mo时干燥、异物感加重,术眼BUT明显缩短,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3mo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各时间点,B组患者干燥、异物感症状明显重于A组患者,角膜荧光素着色点明显多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晶状体囊外摘出联合IOL植入术后早期会出现泪膜稳定性下降,相对于单纯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症状更明显,持续时间更长,但是随时间推移,患者不适症状可逐渐缓解。
2013, 13(2):333-3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34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视力低下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在我院行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00例600眼,以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3为低视力标准,根据眼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DR)程度按照2002年国际临床分类法分为: A组(无明显视网膜病变)237眼, B组(非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NPDR)363眼,其中B组分为:轻度NPDR 177眼,中度NPDR 150眼,重度NPDR 36眼。回顾性分析其导致低视力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术后7d最佳矫正视力<0.3者, A组41眼(17.3%),B组103眼(2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流行病学方法对影响术后早期视力的5项因素进行分析, 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5项因素的结果,晶状体核硬度(OR=4.065, 95% CI:2.289~7.312); 糖化血红蛋白(HbA1c)(OR=3.781,95% CI:2.256~6.439); DR分期(OR=3.987,95% CI:2.678~6.894); 术后角膜水肿(OR=1.089,95% CI:1.017~1.072); 年龄(OR=1.687,95% CI:1.171~2.416),然后分别对晶状体核硬度、HbA1c、DR分期、术后角膜水肿这4种低视力因素进行方差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晶状体核硬度、HbA1c、DR分期、术后角膜水肿是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早期低视力的影响因素。
2013, 13(2):336-3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35
摘要:目的:观察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及对视功能的影响。
方法:对临床确诊的60例 60眼CSC患者,随机分成激光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每组各30例30眼。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与mfERG的变化,随访6mo。
结果:激光治疗组无1例复发,1mo后视力治疗有效率92.35%。药物治疗组1mo后视力治疗有效率49.58%,复发率13.33%。激光治疗组mfERG显示2~4环的反应密度均高于药物治疗组, N1波潜伏期在4环、P1波潜伏期在3~5环与药物治疗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CSC早期应用激光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视功能,阻止病情恶化,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2013, 13(2):339-3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36
摘要:目的:研究近视儿童配戴单光镜后对周边视网膜屈光状态的影响。
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入选10~15岁近视儿童48例,睫状肌麻痹下使用Grand Seiko WAM5500 型红外验光仪测量右眼视网膜中心凹0°以及鼻颞侧10°,20°,30°的屈光值,分别在裸眼和配戴单光眼镜时测量。
结果:近视儿童的平均屈光度为-3.99±1.22D,相对周边屈光度在水平视野上为远视性离焦。随着注视角度的增大,相对远视性离焦量增大。戴镜后的相对周边远视性离焦量较裸眼时增大(P<0.01)。戴镜前后的J180及J45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近视儿童配戴单光镜后周边视网膜远视性离焦量增大。根据周边视网膜的聚焦状态改进镜片的设计可能会成为近视矫正的新思路。
2013, 13(2):343-3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37
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来麻痹性斜视的病因、麻痹肌分布和对视功能的影响。
方法:对我院2009-03/2012-03住院行斜视矫正术的183例麻痹性斜视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先天性麻痹性斜视占80.87%,后天性麻痹性斜视占19.13%; 原因不明者最多(77.60%),其次为外伤(14.21%)。垂直斜视中上斜肌麻痹占81.19%,下直肌麻痹占8.26%,上直肌麻痹占6.88%,下斜肌麻痹占2.29%,双上转肌麻痹占0.92%,双下转肌麻痹占0.46%。水平斜视中外直肌麻痹占54.17%,内直肌麻痹占45.83%。166例患者术前进行同视机检查,有双眼视功能患者占28.92%。
结论:麻痹性斜视病因复杂,眼外肌中上斜肌最常累及,对双眼视功能有明显的影响,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2013, 13(2):346-3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38
摘要:目的:对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The quality of life scale which measures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Chinese patien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SQOL-DV1)应用于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 TAO)患者生活质量评价进行效度、信度和反应度检验。
方法:应用SQOL-DV1量表对39例TAO患者和31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调查。分析该量表能否准确有效评估TAO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果:效度分析:(1)内容效度检验各个分项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0.62~0.80(P=0.00),各个分项得分与量表总得分的相关系数0.88~0.89(P=0.00)。(2)区分效度检验TAO患者组在症状与视功能、身体机能、社会活动、精神心理各分项得分及量表总分上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 治疗后TAO患者量表各分项得分及总得分提高(P<0.05)。信度分析:(1)重测信度。量表重复测量相关系数达到0.913(P=0.00)。(2)克朗巴赫系数为0.944。反应度分析:效应大小统计量(ES)为0.88。
结论:SQOL-DV1量表是评估TAO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效、可信的工具,可用于临床上TAO患者生活质量的测量和相关研究。
2013, 13(2):350-3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39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配戴高透氧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 ,RGP)的并发症,探讨RGP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
方法: 配戴RGP患者54例101眼,分别记录配戴前后视力、屈光度、裂隙灯及角膜地形图结果,随访观察12mo,研究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应处理的有效性。
结果:本组患者在配戴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主要有干涩不适16眼(15.8%); 异物感8眼(7.9%); 角膜上皮点状脱落7眼(6.9%); 结膜过敏性炎症3眼(3.0%); 角膜外伤1眼(1.0%); 眼镜护理不当15眼(14.9%),包括镜片污浊划痕10眼,镜片丢失3眼,镜片碎裂2眼。除有2例因眼部不适停戴外其他患者经对症处理均能满意接受配戴。
结论:详细的试戴前检查、正规验配过程及严格随诊可以有效预防并减少RGP并发症的发生。
2013, 13(2):353-3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40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前相关预测因素与术后视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83例在我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对其进行A超眼轴长度测量、白内障类型、核硬度等检查,分析术前预测因素与术后视力、视功能指数14(Visual Funtion Index 14,VF-14)的相关性。
结果:年龄、性别、眼轴、核硬度、术前矫正视力、白内障类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对侧眼视力、患病时间与术后VF-14、术后30d矫正视力有相关性; 术前VF-14、DM病史、对侧眼视力对于术后VF-14有83.5%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通过术前相关检查能够有效地评估患者白内障术后视功能,术前VF-14量表的评价有一定意义。
陈铁红 , 李绍伟 , 牛晓霞 , 宁建华 , 吕芳齐 , 郭作峰
2013, 13(2):356-3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41
摘要:目的:评价国产那他霉素滴眼液与进口那他霉素滴眼液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和双盲方法随机选择2010-09/2011-03在沈阳爱尔眼科医院及哈尔滨爱尔眼科医院诊断明确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20例20眼,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例应用50g/L国产那他霉素滴眼液,对照组8例应用50g/L进口那他霉素滴眼液。开始应用剂量,每30min滴眼1次共3d; 如有效,则调整为每小时1次共2d; 每2h 1次共5d; 每3h 1次共2wk,疗程21~30d,两组均联合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局部治疗7d若患眼体征恶化或不见好转者,更换抗真菌药物或联合其它药物治疗。分别在用药后3,5,7d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
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58.3%,对照组有效率75%,Fisher精确检验结果显示组间治疗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国产那他霉素滴眼液能够有效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2013, 13(2):359-3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42
摘要:目的:探讨非染色连续环形撕囊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色白内障的疗效。
方法:对458眼白色白内障施行非染色连续环形撕囊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其撕囊成功率、术中的并发症、术后视力、术后角膜水肿反应等指标。
结果:患者458眼中撕囊成功441眼(96.3%),17眼(3.7%)囊膜出现放射状撕裂,以剪刀剪出一囊膜瓣再完成撕囊。术中后囊膜破裂9眼(2.0%),术后轻度角膜水肿94眼(20.5%),中度水肿29眼(6.3%),重度水肿8眼(1.7%),水肿均在2~10d内消退,无角膜内皮失代偿。术后第1d视力均有明显的提高,视力>0.3者329眼(71.8%),术后1wk视力>0.5者417眼(91.0%)。
结论:非染色连续环形撕囊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色白内障虽手术操作较为困难,但熟练后成功率较高,术后视力恢复良好。
2013, 13(2):361-3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43
摘要:目的:探讨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方法:后发性白内障患者203例224眼,经详细眼科检查,散瞳后,采用国产Nd:YAG激光(波长1 064μm)进行激光治疗,激光瞄准光聚焦于后囊膜表面,环形切开后囊膜,切开直径约3~4mm。激光后定期复查。对治疗前后视力,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
结果:本组患者均为一次性激光切开成功,成功率为100%; 视力均获提高,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视力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Nd:YAG激光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3, 13(2):363-3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44
摘要:目的:分析非超声乳化改良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与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9-03/2011-07就诊于我院眼科的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100例为本试验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与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方法,将术前及术后6mo眼压及视力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mo,测定患者平均眼压为14.1±2.73mmHg,显著低于术前(46.8±22.5mmHg); 视力>0.3者74例,显著高于术前(0例),P<0.05。仅6例患者出现角膜水肿,均在1wk内自然消退。
结论:对于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给予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与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能够很好的将眼压控制住,视力恢复快,费用低,同时并发症发生率低,有着广泛的手术适应证。
2013, 13(2):365-3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45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的临床疗效。
方法:分析我院2011-04/2012-04以SLT为初始治疗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6例46眼的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两组:青年组(<40岁)26例26眼; 中老年组(≥40岁)20例20眼,比较SLT后6mo间两组患者眼压的动态变化。两组患者各随访时间点的眼压下降值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患者治疗后1d; 1wk; 1,3,6mo的眼压下降值比较、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LT能不同程度的降低患者眼压,但青年患者的降眼压效果明显优于中老年患者。
范肃洁 , 郭黎霞 , 崔宏宇 , 张志宏 , 路平 , 韩伟
2013, 13(2):367-3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46
摘要:目的:探讨可疑性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 suspect,PACS)、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PAC)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PACG)解剖结构的异同。
方法:采用国际区域性流行病学眼科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Geograph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Ophthalmology,ISGEO)的分类系统,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47例47眼)、PACS组(157例157眼),PAC组(96例96眼)及PACG组(86例86眼)。应用NIDEK Echoscan US-1800型A型超声测量系统对被测者眼部解剖结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晶状体相对位置)进行测量,各项均值进行组间差异比较。
结果:正常人、PACS和PAC与PACG的年龄、晶状体厚度依次增高(P<0.05),前房深度、晶状体相对位置依次递减(P<0.05); 与正常人相比,PACS和PAC与PACG除眼轴外其余的参数都有差异(P<0.05); 与PACG相比,正常人、PACS和PAC的解剖结构参数都存在差异(P<0.05); 但PAC与PACG两组相比,除前房深度、晶状体相对位置外,其余的各项解剖参数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从正常人、PACS、PAC到PACG的前房深度变浅、眼轴变短、晶状体相对位置靠前。前房深度、晶状体相对位置对PACG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2013, 13(2):370-37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47
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对中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 NVG)手术术式的选择和疗效观察。
方法:选取20例21眼中晚期NVG患者,其中7例7眼行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11例12眼行全视视网膜联合睫状体冷凝术,2例2眼行睫状体冷凝联合涡静脉附近巩膜板层切除术。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好转,术后3mo眼压<24mmHg者19眼,2眼控制不稳定,最高时达28mmHg。视力5眼提高,14眼无变化,2眼眼球萎缩。所有患者虹膜新生血管全部消退。
结论:在没有很好医疗条件的基层医院或患者经济条件不好的情况下,简易的手术方法同样可以解决患者的痛苦,挽救患者的眼球和有用视力,易于被患者接受。
2013, 13(2):372-37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48
摘要:目的: 探讨先天性小眼球合并青光眼的治疗方案。
方法:回顾孝感市中心医院眼科1998/2011年先天性小眼球患者10例20眼中7例14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案,随访6~48mo。
结果:本组小眼球患者10例20眼中未合并青光眼的3例6眼,眼压正常,未作特殊处理。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例14眼,初诊眼压22~40mmHg者5眼,>40mmHg者9眼。其中8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眼压≤21mmHg者3眼,21~30mmHg者2眼,>30mmHg者1眼,患恶性青光眼者2眼; 6眼先行超声乳化摘除晶状体,术后3mo再行小梁切除术,术后眼压≤21mmHg者4眼,21~30mmHg者2眼,未出现恶性青光眼患者。
结论:对于先天性小眼球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单纯行青光眼滤过手术容易因恶性青光眼而导致手术失败,眼压无法控制,如果先摘除晶状体,则可降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2013, 13(2):374-3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49
摘要:目的:了解眼眶爆裂性骨折的常见致伤原因及发生眼部损伤的概率和特点。
方法:对九龙医院2009-01/2011-03收治的63例67眼眼眶骨折住院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眼眶骨折患者63例致伤原因中,拳击伤28例29眼,车祸伤17例20眼,钝器击伤9例9眼,摔伤5例5眼,坠落伤2例2眼,其他2例2眼。患者合并眼部损伤共57例61眼,其中眼睑皮下淤血、肿胀45例49眼; 眼睑裂伤16例18眼; 结膜下淤血25例26眼; 角膜异物、上皮缺损9例9眼; 前房出血5例5眼; 眶下神经麻痹或感觉迟钝4例4眼; 玻璃体出血4例4眼; 视神经损伤3例3眼; 泪小管断离2例2眼; 眼球破裂2例2眼; 视网膜裂孔1例1眼; 晶状体半脱位1例1眼。
结论:拳击伤和车祸伤是眼眶爆裂性骨折的主要致伤原因,拳击伤多引起单纯性眼眶骨折,车祸伤和钝器击伤易导致复合性眼眶骨折,并多伴有眼部损伤。在眼眶爆裂性骨折合并的眼部损伤中,眼睑损伤发生率最高,角膜、结膜及房角损伤也较常见,比较严重的眼部损伤如视神经损伤、眼球破裂、视网膜裂孔相对少见。
2013, 13(2):377-3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50
摘要: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
方法: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45例90眼,随机分为3组(各15例30眼),对照组采用抗生素滴眼液和睑板腺局部物理治疗,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泪液组加用人工泪液,激素组加用人工泪液及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wk行症状和睑缘评分、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ak-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CFS)和泪液分泌试验检查(Schirmer Ⅰ test,SⅠt),对比分析各组检测指标。
结果:各组基线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 治疗后1wk,对照组症状、睑缘评分以及CFS和基线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BUT和SⅠt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 泪液组和激素组症状评分、BUT,CFS, SⅠt、睑缘评分均较基线值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激素组各指标和对照组、泪液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糖皮质激素可显著改善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应用抗生素或人工泪液。
2013, 13(2):380-3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51
摘要:目的:观察5-氟尿嘧啶(5-FU)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
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采用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及5-FU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74例74眼。
结果:术后随访12~24mo,74例74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治愈70例70眼,复发4例4眼,治愈率为94.6%,复发率为5.4%。
结论: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及5-FU是一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安全有效、复发率低的手术方法。
2013, 13(2):382-38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52
摘要:目的:评价1g/L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术后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分析我院2009-01/2012-04行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的76例104眼患者的数据。分为试验组(术后使用1g/L双氯芬酸钠眼液)和对照组,对两组术后角膜刺激症状、角膜创面愈合时间、角膜瘢痕情况、结膜伤口愈合时间和翼状胬肉复发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1,3,5d,试验组和对照组角膜刺激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余观察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g/L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控制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术后引起的眼部刺激症状是安全有效的。
2013, 13(2):384-3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53
摘要:目的:比较下方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与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
方法:翼状胬肉患者46例50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下方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组24例25眼,B组为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组22例25眼,术后随访2a,观察并比较两组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及胬肉复发率。
结果:A组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平均为2.96±0.73d,B组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平均为5.64±1.00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7,P <0.05),A组胬肉复发率为4%,B组胬肉复发率为2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15,P<0.05)。
结论:下方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翼状胬肉疗效较好,且复发率低。
2013, 13(2):386-3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54
摘要:目的: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endonasal endoscopic dacryocystorhinostomy,EES-DCR)中在造瘘口放置自制新型泪囊鼻腔引流支架,并将鼻腔黏膜移植贴附于造瘘口前壁创面上,观察这种改进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方法:选取连续的单纯性慢性泪囊炎患者30例,行EES-DCR术,手术方式在传统的手术方法上主要进行以下改进: 造瘘口做好后,剪除大部分造瘘口后方所作鼻黏膜瓣,在造瘘口中放置自制硅胶材料的泪囊鼻腔引流支架,将剪下的黏膜贴附在造瘘口前壁和支架间,手术后定期冲洗泪道并用鼻腔内窥镜检查造瘘口情况,包括移植鼻黏膜存活情况,泪囊鼻腔引流支架的位置,吻合口是否通畅,周围组织上皮化等,术后1mo拔出吻合口泪囊鼻腔引流支架,随访3~6mo。
结果:患者3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8~55(平均32.3±8.7)min,术后所有患者移植的鼻黏膜均存活,创面恢复平整,造瘘口均通畅,没有肉芽组织过渡增生阻塞造瘘口以及引流支架移位、嵌顿等并发症。
结论:造瘘口内自制硅凝胶泪囊鼻腔引流支架留置联合鼻黏膜瓣前壁移植贴附不但提高EES-DCR的手术成功率,而且减少了术后护理,是一种简单易行、疗效确切、安全高效的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的新方法。
王斌 , 朱兴中 , 孙军 , 张云 , 李长兵 , 孙玉亮
2013, 13(2):390-3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55
摘要:目的:比较鼻内镜下改良鼻泪管逆行插管术与鼻腔泪囊造孔术对慢性泪囊炎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53眼慢性泪囊炎患者鼻腔内窥镜下手术治疗效果,其中经鼻内镜下行鼻泪管逆行插管31例32眼,采用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20例21眼,随访6mo。
结果:鼻内镜下鼻泪管逆行插管术:治愈15眼,好转12眼,无效5眼,治愈率47%,有效率84%;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愈14眼,好转5眼,无效2眼,治愈率67%,有效率90%; 两组治愈率、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鼻内镜下改良鼻泪管逆行插管和鼻腔泪囊造孔术均有微创、愈合快、疗效好等优点,其疗效相近,鼻内镜下逆行插管术更简便易行、价格低、容易推广。
2013, 13(2):392-3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56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泪囊炎的治疗方法并总结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湘西州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婴幼儿泪囊炎的患儿180例252眼。平均首诊年龄为5.8月龄。联合采用泪囊区按摩、抗生素眼液、泪道冲洗及泪道探通法。随访2~12mo,以溢泪症状完全消失并泪道冲洗通畅作为治愈目标。
结果:在180例252眼患儿中,共治愈224眼,治愈率88.89%,其中未经探通而治愈者54眼(21.43%),探通治愈者170眼(67.46%); 1次探通即治愈者132眼(52.38%)。此外剖腹产患儿共126例(70%)。
结论:婴幼儿泪囊炎多见于剖腹产患儿,早期有效的泪道探通联合泪囊区按摩及抗生素滴眼液是治疗婴幼儿泪囊炎的有效手段。
2013, 13(2):394-3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57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泪囊炎合并泪总管阻塞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慢性泪囊炎合并泪总管阻塞患者46例48眼,全部先有流泪、脓性分泌物病史,直至泪囊区出现硬结,红肿,甚至皮肤溃破,经泪道冲洗检查确诊,行改良泪囊鼻腔吻合联合硅胶管植入术,术后随访3a,定期冲洗泪道,观察手术效果。
结果:无流泪、脓性分泌物46眼(96%),泪囊区红肿消失,冲洗泪道通畅。2眼仍有流泪,无脓性分泌物,泪囊区红肿消失,泪道冲洗通畅,有效率100%。
结论:改良泪囊鼻腔吻合联合硅胶管植入术一次性解决了鼻泪管泪总管同时阻塞的问题,避免患者再次手术的痛苦,减轻经济负担,是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泪总管阻塞的有效方法。
2013, 13(2):396-3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58
摘要:目的:寻求单眼手术治疗大角度外斜视的有效方法。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两种术式治疗大角度外斜视的效果。将39例伴有弱视的大角度外斜视患者按术式分为A组和B组,A组做单眼常规量外直肌后退加外直肌错位缘切并内直肌缩短术; B组行单眼常规外直肌后退内直肌缩短术。A,B组按1:2配比,两组的病例在年龄和视力方面相匹配。治愈标准:术后6mo之后的眼位≤±8△为治愈。用四格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法比较两组的治愈率。
结果:A组的治愈率为84.6%,B组的治愈率为46.2%,两组间的治愈率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单眼外直肌常规量后退加外直肌错位缘切并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大角度外斜视比传统方法安全、有效。
2013, 13(2):398-3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59
摘要:目的:评价半球后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46例84眼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以TA 40mg加20g/L利多卡因0.5mL行眼部半球后注射,每3wk 1次,连续4次为1疗程,1,3,6mo随访观察,记录眼部症状、体征情况。
结果:患者43例自觉症状明显改善,眼球回退率83.6%,眼裂宽度缩小率85.2%,双眼视力改善率80.9%,眼球运动障碍、复视、斜视改善率80.5%。
结论:半球后注射TA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
戴艳丽 , 孙阔 , 王伟 , 张译心 , 魏世辉 , 黄厚斌
2013, 13(2):400-40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60
摘要:目的:分析和揭示世界各国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 TON)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不同时间、国家及期刊的发文量趋势及研究侧重点。
方法:检索PubMed 数据库2000-01/2012-08有关TON的文献,对年代、作者、语种、国家等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共词聚类分析方法构造高频主题词共现矩阵,并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分析不同类别主题词相关的文献,得出目前TON的研究热点。
结果:共检出 TON相关文献785篇,美国、英国、中国产文量最高,数量上英语文献占绝对优势。统计出高频主题词50个,聚类分析显示高频主题词主要聚类于10个类别。作者中,以Levkovitch-Verbin H发文量最大,来源期刊中,以《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载文量最多。共提取出主题词1 383个,得出出现频率>12次的高频主题词32个。聚类分析显示近期TON研究热点在于:(1)TON的手术治疗研究;(2)视神经损伤的病理生理学研究;(3)TON的病理学及诊断研究;(4)TON动物模型及药物治疗研究;(5)TON流行病学研究。
结论:近期TON文献增长不快,美国、英国是TON研究大国。国内外TON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TON的手术治疗、诊断、病理和药物治疗等5个方向,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国内相关科研和临床工作者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
2013, 13(2):405-40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61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证实“瞬目是基础泪液分泌、前泪膜形成更新与排出泪液共同的动力源”假说。
方法:临床观察4 216人次。按常规项目检查并进行以下特殊项目的询问与观察:(1)各种泪道阻塞患者60例入睡后溢泪症状。(2)30例觉醒后闭目养神状态下溢泪症状。(3)观察300例新生儿出生后瞬目和溢泪症状。(4)随意观察300人次以上各种瞬目。(5)活体观察360眼泪道逆行置管术后瞬目所产生排出泪液作用。(6)观察暴露性角膜炎者基础泪液分泌。
结果:(1)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类型的所有泪道阻塞患者瞬目停止状态时溢泪症状中止。(2)观察昏迷和醒觉状态下睑裂闭合不全暴露性角膜炎者,并未出现由其他神经反射弧启动的基础泪液分泌。(3)泪道阻塞患者觉醒状态下闭目养神溢泪症状中止者26例,4例明显减轻。(4)观察新生儿:第一声哭啼有泪者接近10%,多数新生儿生后7d(最迟者出生20d)啼哭有泪,出生后都有瞬目动作。(5)活体观察泪道逆行置管术后睁眼状态引流管内水液平面下降; 闭眼状态水液平面上升,幅度约2.0mm左右。(6)随机观察300人次正常人瞬目发生的频率、节律和瞬目中止与自我抑制瞬目持续时间发现下注视最慢,水平注视居中,向上三个注视最快。向下注视眼位抑制瞬目持续时间最长。
结论:临床观察结果各从不同方面验证“瞬目是基础泪液分泌、前泪膜形成更新与排出泪液共同的动力源”假说。但还需要临床和实验室进一步研究,寻找更直接的验证。
2013, 13(2):4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62
摘要:
2013, 13(2):40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63
摘要:
2013, 13(2):410-4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64
摘要:
2013, 13(2):4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65
摘要:
2013, 13(2):413-41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66
摘要:
2013, 13(2):415-4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67
摘要:
2013, 13(2):4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68
摘要:
2013, 13(2):4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69
摘要:
2013, 13(2):4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2.70
摘要: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