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23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通过SEEQ问卷调查评估学生对《角膜接触镜》课程三种教学模式的满意度

      2023, 23(2):187-1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01

      摘要 (561) HTML (0) PDF 404.88 K (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眼视光学生对《角膜接触镜》课程三种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并为今后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建议和意见。

      方法:2021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使用教学效果评价问卷(SEEQ)进行调查。调查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以确定三种模式之间总得分的差异。

      结果:共收集到有效问卷221份,其中男生87人(39.4%),女生134人(60.6%)。线下、线上和混合教学的总分分别为151.46(12.45)、148.71(13.14)和147.97(14.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0,P=0.33)。在线下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时间比线上教学和混合教学中长(P=0.03)。不同性别和学习成绩的学生对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P=0.91)。此外,18.1%的学生建议应增加实验时间。

      结论:眼视光学生对所有三种不同教学模式均满意。然而,与线上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相比,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互动时间更长。教师需要更多时间来提高线上教学能力。

    • >实验论著
    • HDAC抑制剂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系C918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2023, 23(2):193-1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02

      摘要 (1288) HTML (0) PDF 1.27 M (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阐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AHA)对脉络膜黑色素瘤(CM)细胞系C918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

      方法:使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SAHA(0.625、1.25、2.5μmol/L)对C918细胞形态的影响; CCK-8法观察C918细胞活力的变化; 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和EdU染色法观察SAHA对C918细胞增殖的影响; 同时,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增殖相关蛋白c-Myc、细胞周期蛋白CyclinA2和CDK2以及HDAC7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FGF18)的表达。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光镜下见SAHA可减小C918的细胞密度,促进细胞皱缩,且随着SAHA浓度的增加对细胞的抑制作用也增强; 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SAHA浓度依赖性抑制C918细胞活力,2.5μmol/L浓度时抑制率达80%; Western blot结果表明SAHA可呈浓度依赖地降低C918细胞中的增殖蛋白c-Myc、细胞周期蛋白CyclinA2和CDK2的表达; 另外,1.25μmol/L SAHA显著降低EdU染色阳性细胞数和细胞克隆数。更为重要的是,与空白对照组相比,SAHA能浓度依赖地降低HDAC7和FGF18的表达。

      结论:SAHA能够通过抑制HDAC7/FGF18信号通路抑制CM细胞系C918细胞的增殖。

    • >临床论著
    • 地夸磷索钠联合强脉冲光治疗角膜屈光手术后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

      2023, 23(2):198-2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03

      摘要 (8602) HTML (0) PDF 1.47 M (1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地夸磷索钠联合强脉冲光(IPL)对屈光术后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性干眼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21-03/12在本院进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6mo内确诊的MGD性干眼患者64例128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33例66眼接受玻璃酸钠联合IPL治疗,试验组患者31例62眼接受地夸磷索钠联合IPL治疗。两组患者每次IPL治疗前均进行眼部症状评分,检查非接触式泪膜破裂时间(NIBUT)、泪河高度、泪膜脂质层分级、睑板腺缺失率及裸眼视力。

      结果:IPL治疗后,两组患者眼部症状评分、睑板腺缺失率评分均持续降低,NIBUT、泪河高度、泪膜脂质层分级均持续升高,裸眼视力无明显变化,且第3次IPL治疗前试验组患者NIBUT优于对照组(6.24±0.27s vs 5.51±0.24s,P=0.046)。

      结论:地夸磷索钠和玻璃酸钠联合IPL均对MGD性干眼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短期内疗效差异不显著。

    • 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对眼动参数的长期影响

      2023, 23(2):203-20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04

      摘要 (377) HTML (0) PDF 452.52 K (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TBI)对眼动参数的长期影响。

      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21-02/08于我院就诊的mTBI后6~12mo的患者46例,根据脑损伤视觉调查问卷(BIVSS)评分分为mTBI有症状组(BIVSS总分≥32分,n=24)和mTBI无症状组(BIVSS总分<32分,n=22)。另选取无mTBI史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n=23)。所有受试者均进行眼动参数检查,评估双眼视功能。

      结果:三组受试者单眼调节幅度、单眼调节灵敏度、近距水平眼位绝对值、近距水平融像范围-负融像恢复点、扫视均有差异(P<0.05),但集合近点、远距水平眼位绝对值、近距水平融像范围-负融像模糊点、正融像模糊点、正融像恢复点均无差异(P>0.05)。三组受试者调节异常率、集合异常率、扫视异常率均有差异(P<0.01),其中mTBI有症状组调节异常率显著高于mTBI无症状组和对照组(均P<0.0167); mTBI有症状组和mTBI无症状组集合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67); mTBI有症状组扫视异常率显著高于mTBI无症状组和对照组(均P<0.0167)。

      结论:mTBI有症状患者的调节、集合和扫视功能均降低,mTBI无症状患者部分视功能也受到影响,提示mTBI对部分患者的眼动参数存在长期影响,应对mTBI患者进行全面的眼动检查。

    • >文献综述
    • 蓝光致眼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2023, 23(2):208-2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05

      摘要 (681) HTML (0) PDF 487.56 K (4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随着跨入高科技发展时代,人们进行屏幕作业的时间越来越长,绝大多数屏幕都含有大量蓝光,作为可见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蓝光具有较高的能量,眼睛长期暴露于蓝光下可能会导致近视、白内障、干眼、青光眼和角膜炎等眼部疾病。蓝光危害及如何防蓝光成为社会中的热门话题,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增加脂褐素光敏性、破坏线粒体、溶酶体、晶状体和泪膜等。根据蓝光损伤的机制,可以采用物理防护措施和使用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抗炎药物和基因治疗来保护眼组织。本文主要总结了蓝光对眼部的危害作用机制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 高度近视眼底形态学研究进展

      2023, 23(2):212-2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06

      摘要 (4149) HTML (0) PDF 471.32 K (29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高度近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造成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发展,近视率逐年上升。高度近视的发展与眼轴的进行性延长密切相关,而眼轴的延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系列的眼底改变,如近视弧形斑、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脉络膜萎缩、视网膜脱离、后巩膜葡萄肿等。当前近视呈现出低龄化、高度化的特点,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致盲性原因。本文针对高度近视视盘、黄斑、视网膜、脉络膜及巩膜的形态学改变,对最新研究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以期为结合高度近视眼底形态开发智能预测模型以及临床诊断和进一步针对治疗措施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高褶虹膜

      2023, 23(2):217-2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07

      摘要 (647) HTML (0) PDF 750.29 K (10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亚洲,特别是中国青光眼的主要类型。PACG在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后仍有很高比例发生房角关闭,高褶虹膜(plateau iris)是引起房角关闭的非瞳孔阻滞因素之一。随着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眼科的广泛应用,对高褶虹膜的认识不断深入。本文将对高褶虹膜的概念、机制、患病率、与房角关闭的关系、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进行阐述,旨在更加深刻理解高褶虹膜与PACG的关系,为今后PACG的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及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2023, 23(2):222-22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08

      摘要 (455) HTML (0) PDF 532.63 K (7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角膜屈光手术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是目前的主流屈光手术方式。众多研究证明ICL植入术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术后视力,因此受到越来越多屈光医生和患者的青睐。良好的术后视力及视觉质量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为了评估患者术后的主观及客观视觉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ICL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综述。

    • ICL植入后在眼内的位置稳定性与术眼视觉质量变化的研究进展

      2023, 23(2):228-2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09

      摘要 (554) HTML (0) PDF 442.40 K (1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及环曲面ICL(toric ICL,TICL)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可植入式人工晶状体,主要矫治高度近视以及角膜条件不适合角膜激光手术的中低度近视。术前精准的测量,术中安全的植入与术后合适的位置是保证ICL矫正效果的关键,且中央孔型V4c ICL的出现更大程度地保证了该手术的安全性。然而术后ICL及TICL在眼内的位置并非一成不变,有研究表明,ICL术后拱高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原因不明。TICL术后可发生自发旋转,引起视力的下降,是TICL更换的主因之一。术后中央孔的位置的变化也需要引起关注。此外,ICL/TICL植入术后术眼的视觉质量会发生改变,然而人工晶状体在眼内位置的变动是否会对术后的视觉质量造成影响,也是需要关注并探究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对ICL术后拱高的变化、TICL轴位的改变、ICL术后中央孔位置的变化及其原因,以及这些改变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进行综述,希望对术前ICL/TICL的精准选择以及手术设计有临床指导意义,提高ICL植入矫正近视屈光不正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及其在AM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23, 23(2):232-2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10

      摘要 (1264) HTML (0) PDF 445.16 K (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引起老年人群不可逆性视力损害的常见眼病。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Cs)间紧密连接(TJ)是血-视网膜外屏障(oBRB)的重要结构单元。紧密连接在AMD的发病过程中有所缺陷,进而促进oBRB的破坏,加速AMD的发生和进展。本文将对紧密连接与紧密连接蛋白在维持oBRB功能、紧密连接蛋白异常与oBRB破坏在AM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AMD治疗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脉络膜血流灌注与儿童近视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023, 23(2):236-2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11

      摘要 (4116) HTML (0) PDF 451.80 K (1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视是最常见的屈光不正类型。目前我国近视低龄化与快速增长特点明显,青少年儿童近视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视觉经验指导儿童屈光状态与正视化的发育。近视的发生与发展伴随着眼球结构改变,脉络膜呈现变薄趋势。脉络膜的厚度变化可能由血流灌注决定。脉络膜血流灌注下降可能导致巩膜缺血缺氧,缺氧诱导巩膜基质重塑和眼轴增长。本文就脉络膜血流与近视的相关性展开综述,提示关注脉络膜变化在近视防控中的意义。

    • 眼外肌术后视网膜微观变化的研究进展

      2023, 23(2):240-24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12

      摘要 (1227) HTML (0) PDF 459.82 K (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眼外肌手术作为斜视治疗最主要的方式,可以达到矫正眼位、改善外观、重建三级视功能的目的。既往研究发现眼外肌术后早期视网膜血流密度(VD)及厚度增加,并涉及多种机制参与。近年来,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OCTA)等检测手段出现,让我们对传统眼外肌术式带来的视网膜微观改变及其机制的量化认识越来越深刻,术后早期视网膜VD增加可能与术后视功能的恢复密切相关,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眼外肌术后视网膜微观变化与视功能之间的关联及影响机制尚需进一步明确,本文将从多角度对眼外肌术后视网膜微观变化及其机制进行综述,提高对其影响机制及与视功能之间关联的认识,以期为眼外肌手术方案的选择及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借鉴。

    • 视感知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觉重建的研究进展

      2023, 23(2):244-2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13

      摘要 (2344) HTML (0) PDF 434.84 K (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间歇性外斜视(IXT)是一种发病率高、斜视角度多变、双眼视觉功能不同程度受损的眼科常见疾病。双眼视觉功能缺损与视觉皮层的改变有关,IXT涉及包括双眼融合相关皮质区域在内的多个脑区的功能改变,部分IXT患者在矫正眼位后,大脑皮层的异常改变依然存在,双眼视觉的恢复仍然困难。针对这些问题,视感知觉训练逐渐应用到IXT患者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重建中,视感知觉训练从大脑层面修复视觉皮质,通过不断刺激视觉中枢,提高大脑视皮层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修复视觉中枢功能,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双眼视觉功能,稳定眼位,减少复发。本文就IXT患者双眼视觉损伤机制以及视感知觉训练在IXT治疗中的作用做一综述。希冀为视感知觉训练重建IXT患者术后双眼视觉功能、降低复发率提供更多证据。

    • >Meta分析
    • 0.05%环孢素A治疗干眼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

      2023, 23(2):248-2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14

      摘要 (573) HTML (0) PDF 10.83 M (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0.05%环孢素A(CsA)滴眼液治疗干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系统评价。

      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纳入各数据库2016-01-01/2022-03-28 0.05%CsA滴眼液治疗干眼的随机对照试验。CsA组采用0.05%CsA滴眼液治疗,对照组采用人工泪液、安慰剂等进行治疗。采用ReMan 5.3软件对治疗后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FS)、眼表疾病指数(OSDI)、不良反应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共1 164例2 057眼。与对照组相比,CsA组SⅠt延长(MD=2.04,95%CI:1.75~2.33,P<0.00001),BUT更久(MD=1.32,95%CI:0.87~1.76,P<0.00001),CFS降低(MD=-0.79,95%CI:-1.20~-0.39,P=0.0001),OSDI降低(MD=-5.52,95%CI:-9.14~-1.91,P=0.003)。但CsA组出现不良反应更多(OR=1.69,95%CI:1.06~2.72,P=0.03)。

      结论:0.05%CsA可改善干眼患者的主观症状及各项客观指标。但与人工泪液等药物相比,0.05%CsA治疗后出现的眼部烧灼感等不良反应更多。

    • >临床研究
    • 同型半胱氨酸和维生素B12及叶酸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2023, 23(2):256-2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15

      摘要 (7912) HTML (0) PDF 621.34 K (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维生素 B12(VitB12)、叶酸的含量变化,并探讨其在DR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1-07/2022-01在深圳市人民医院眼科诊治的DR患者95例和在内分泌科就诊的糖尿病(DM)患者94例,以及在眼科诊治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7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集受检者晨起空腹静脉血并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定量法检测每组患者血清中Hcy的浓度,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 VitB12 和叶酸的浓度。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评估各组血清Hcy与各临床参数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评估影响Hcy水平的主要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Hcy、VitB12及叶酸对DR的诊断价值。

      结果:DR组血清中Hcy浓度为16.52±3.54μmol/L,明显高于糖尿病组(10.86±3.47μmol/L)和正常对照组(6.84±1.39μmol/L)(均P<0.05); 正常对照组血清中VitB12的浓度为501.79±108.95pmol/L高于糖尿病组(478.57±57.85pmol/L)和DR组(455.88±181.49pmol/L),但无差异(P=0.054); 正常对照组血清中叶酸的浓度为10.31±2.43nmol/L高于糖尿病组(9.94±1.90nmol/L)和DR组(7.27±2.79nmol/L),其中DR组与DM组之间有差异(P<0.05); 在DR组中Hcy的表达水平与甘油三脂(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均呈弱正相关(r=0.208,P=0.043; r=0.240,P=0.019)。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表明LDL是影响DR患者Hcy表达的重要因素。ROC曲线说明Hcy对DR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结论:Hcy、VitB12及叶酸在DR组、DM组及正常对照组中存在差异性表达,其中Hcy可能参与了DR的发病进程,并对DR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且LDL是影响其表达的重要因素。

    • 眼外伤评分与眼球结构参数在眼外伤愈后视力评估中的价值

      2023, 23(2):261-2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16

      摘要 (589) HTML (0) PDF 1.20 M (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眼外伤评分(OTS)、初诊视力与眼球结构参数在眼外伤愈后视力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2015-06/2021-06受理并出具明确鉴定意见的眼外伤者302例302眼,根据眼外伤愈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进行分组,Ⅰ组63例63眼,BCVA<3.7; Ⅱ组70例70眼3.7≤BCVA<4.5; Ⅲ组78例78眼,4.5≤BCVA<4.9; Ⅳ组91例91眼,BCVA≥4.9。另选取纳入的眼外伤者健眼77例77眼作为对照组即Ⅴ组。分析纳入研究对象的眼外伤愈后BCVA和眼球结构参数及其相关性,并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建立预测眼外伤愈后视力的随机森林(RF)和支持向量机(SVM)模型。

      结果:纳入眼外伤者初诊视力、OTS评分、眼外伤愈后角膜分级、晶状体分级、眼底分级、视神经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与眼外伤愈后BCVA均存在相关性(P<0.01)。除中央视网膜厚度外,各组眼球结构参数均有差异(P<0.001)。SVM模型较RF模型预测眼外伤愈后视力的准确率高,误差在0.15以内者准确率达80%以上。

      结论:OTS评分与眼球结构检查可为眼外伤后视觉功能障碍的法医临床鉴定提供有效信息,在鉴别伪装视觉功能障碍中具有价值。

    • 基于不同角膜直径眼表形态学参数诊断早期圆锥角膜的临床研究

      2023, 23(2):267-2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17

      摘要 (390) HTML (0) PDF 1.61 M (1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角膜直径下眼表形态学参数对早期圆锥角膜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01/2022-03至我院就诊的患者201例201眼,分为对照组(单纯屈光不正病史的患者)135例135眼和亚临床圆锥角膜组66例66眼,均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检测角膜后表面3mm水平中央曲率(Kf)、垂直中央曲率(Ks)、平均曲率(Km)、I-S值、最薄点后表面高度、最佳拟合球体的最大后表面高度、最佳拟合复曲面椭圆体的最大后表面高度、角膜后表面非球面不对称指数(AAI)、角膜最薄点厚度(TCT)、角膜中央厚度(CCT)、角膜中央与最薄点厚度之差(DCT)、平均角膜厚度进展(PPIavg)、Ambrósio厚度最大变化率(ARTmax)、Belin D值。比较两组各指标的组间差异,并进行受检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出最佳诊断界点。对照组根据角膜直径进一步分组:角膜直径≤11.0mm组; 11.1mm≤角膜直径≤11.5mm组; 11.6mm≤角膜直径≤12.0mm组; 角膜直径≥12.1mm组。比较不同角膜直径组间各参数差异。角膜直径与各参数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亚临床圆锥角膜组与对照组I-S值、最薄点后表面高度、最佳拟合球体的最大后表面高度、最佳拟合复曲面椭圆体的最大后表面高度、AAI、TCT、DCT、PPIavg、ARTmax、Belin D值均有差异(P<0.001)。Belin D值、I-S值、PPIavg、AAI、最佳拟合复曲面椭圆体的最大后表面高度(AUC≥0.9)对亚临床圆锥角膜诊断价值较高。对照组中的四组I-S值、最佳拟合复曲面椭圆体的最大后表面高度、AAI、TCT、CCT、DCT均无差异(P>0.05),且均与角膜直径无相关性(均P>0.05)。

      结论: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获取的Belin D值、I-S值、PPIavg、AAI、最佳拟合复曲面椭圆体的最大后表面高度等参数是诊断早期圆锥角膜的敏感指标,其中I-S值、AAI、最佳拟合复曲面椭圆体的最大后表面高度等受角膜直径影响较小,对不同角膜直径下的早期圆锥角膜诊断起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新型SS-OCT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屈光力及散光的一致性

      2023, 23(2):273-2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18

      摘要 (6265) HTML (0) PDF 472.14 K (8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应用新型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S-OCT)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屈光力、角膜散光的Bland-Altman分析。

      方法:选取2021-01/12我院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77例282眼。分别采用SS-OCT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前表面、后表面、全角膜的陡峭轴屈光力(Ks)、平坦轴屈光力(Kf)、平均角膜屈光力(Km)、角膜散光、散光轴向。所有参数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组内重复性检验、Pearson相关性和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

      结果:SS-OCT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的角膜前表面屈光力Ks、Kf、Km均无差异(P>0.05)。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的角膜后表面以及全角膜屈光力Ks、Kf、Km均大于SS-OCT测量值(P<0.05)。SS-OCT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的角膜前表面、角膜后表面以及全角膜的散光度数和轴向均无差异(P>0.05)。所有参数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均大于0.88,提示组内重复性较好。SS-OCT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的角膜前表面、角膜后表面以及全角膜的Ks、Kf、Km、散光度数和轴向均呈正相关(P<0.05)。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显示,SS-OCT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的角膜前表面、角膜后表面以及全角膜的Ks、Kf、Km、散光度数和轴向的一致性较好(P<0.05)。

      结论:新型SS-OCT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的角膜屈光力、角膜散光参数具有高度一致性,可适用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屈光力及角膜散光的诊断。

    • POAG和高眼压症患者24h眼压与饮水试验的临床特点和相关性分析

      2023, 23(2):278-2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19

      摘要 (471) HTML (0) PDF 463.10 K (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总结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和高眼压症(OHT)患者24h眼压和饮水试验(WDT)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相关性。

      方法:收集2019-12/2022-03于深圳大学总医院眼科行24h眼压(每2h测量1次)和WDT(按1 000mL饮水量,5min内饮完,之后1h内每15min测量1次)的POAG和OHT患者87例174眼,共分为三组:高眼压性开角型青光眼(HTG组)33例66眼,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组)28例56眼,OHT组26例52眼。总结三组患者24h眼压和WDT临床特点,并对各组眼压峰值、波动值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三组患者临床特点:(1)24h眼压HTG组、NTG组、OHT组眼压峰值比例:凌晨(2:00~6:00):40.9%、23.2%、26.9%; 上午(8:00~12:00):34.8%、46.4%、55.8%; 下午(14:00~18:00):18.2%、21.4%、11.5%; 夜间(20:00~24:00):6.1%、8.9%、5.8%。各组谷值比例:凌晨:21.2%、25.0%、30.8%; 上午:22.7%、10.7%、13.5%; 下午:19.7%、17.9%、17.3%; 夜间:36.4%、46.4%、38.5%。各组24h眼压波动<6mmHg的比例:9.1%、62.5%、17.3%; 6~<8mmHg:24.2%、32.1%、40.4%; ≥8mmHg:66.7%、5.4%、42.3%。(2)WDT:三组30min内可达到眼压高峰比例分别为81.8%、76.8%、80.8%。三组WDT眼压波动<6mmHg的比例:10.6%、78.6%、38.5%; 6~<8mmHg:22.7%、16.1%、28.8%; ≥8mmHg:66.7%、5.4%、32.7%。(3)三组WDT峰值高于24h眼压峰值的比例分别为:80.3%、80.4%、80.8%。相关性:三组24h眼压峰值与WDT峰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均P<0.01),HTG组和OHT组24h眼压波动值与WDT波动值存在正相关(P<0.01,P<0.05),NTG组二者眼压波动值无明显相关(P>0.05)。

      结论:仅在工作时间(08:00~18:00)监测眼压可能会遗漏峰值,低估眼压波动值,24h眼压波动值≥8mmHg中HTG组>OHT组>NTG组。超过75%患者WDT在30min内达峰值,大于80%患者WDT峰值高于24h眼压峰值。HTG和OHT患者24h眼压波动值与WDT波动值存在正相关性。WDT在评估患者眼压的波动有一定临床意义。

    •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低视力患者配戴琥珀色滤光镜前后视觉功能变化

      2023, 23(2):283-2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20

      摘要 (4505) HTML (0) PDF 778.70 K (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比观察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低视力患者在配戴琥珀色滤光镜前后的视觉功能变化。

      方法: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收集2021-08/2022-03就诊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门诊诊断为原发性RP的低视力患者30例60眼。记录配戴琥珀色滤光镜前后裸眼远视力(UCDVA)、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裸眼近视力(UCNVA)、最佳矫正近视力(BCNVA)、视野和FM-100色觉,并分别在明室环境、暗室环境和暗室伴眩光环境进行对比敏感度检查并记录,分析配戴前后上述视功能参数的变化。

      结果:配戴琥珀色滤光镜后UCDVA和BCDVA均优于配戴前(t=-2.32,P<0.001; t=-6.77,P<0.001),而UCNVA和BCNVA在戴镜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戴镜后的视野指数(VFI)低于配戴前(t=8.62,P<0.001)、视野平均缺损值(MD)大于配戴前(t=7.73,P<0.001),FM100色棋检查显示TES和多个分区PES均高于戴镜前(P<0.001)。配戴后明室环境、暗室伴眩光环境下各频段CS值较配戴前提高(P<0.001),暗室不伴眩光环境下各频段配戴琥珀色滤光镜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原发性RP的低视力患者配戴琥珀色滤光镜后UCDVA和BCDVA提高,UCNVA和BCNVA无改变,而视野和辨色能力较戴镜前更差。明室环境及暗室伴眩光环境对比敏感度较戴镜前改善,而暗室不伴眩光环境对比敏感度无明显变化。

    • 血糖变异系数与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的关系

      2023, 23(2):288-2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21

      摘要 (8591) HTML (0) PDF 1.78 M (9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血糖变异系数(FPG-CV)与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2/2022-06我院收治的82例82眼NPDR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82例82眼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PDR发病的危险因素,建立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FPG-CV与患者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7.2a、糖化血红蛋白(HbA1c)≥7.7%、甘油三酯(TG)≥1.9mmol/L、尿微量白蛋白(MALB)≥24.5mg/L、FPG-CV≥9.8%、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CP-VD)<27.6%、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VD)<47.7%、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0.38mm2、黄斑中心凹神经视网膜厚度(CRT)≥197.7μm以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227.7μm均为NPDR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隐含层节点数为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显示该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准确性和有效性均较好。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PG-CV与SCP-VD、DCP-VD以及SFCT均呈负相关(P<0.05); FPG-CV与FAZ面积以及CRT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病程、HbA1c、TG、MALB、FPG-CV、SCP-VD、DCP-VD、FAZ面积、CRT以及SFCT均与NPDR发病相关。随着FPG-CV升高,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各指标发生改变。FPG-CV与SCP-VD、DCP-VD以及SFCT呈负相关,与FAZ面积以及CRT呈正相关。

    • >康弘医药研究
    • 25G+PPV联合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023, 23(2):294-2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22

      摘要 (7802) HTML (0) PDF 513.90 K (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25G+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患者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和血清VEGF水平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10/2022-01本院收治的PDR患者80例87眼,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45眼,行25G+PPV术治疗)和观察组(40例42眼,行25G+PPV联合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后2wk,1、3mo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CMT、血清VEGF水平; 随访3mo,观察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CVA较治疗前改善(P<0.05),CMT、血清VEGF水平下降(P<0.05),眼压无明显变化(P>0.05); 治疗1、3mo时,观察组的BCVA值、CMT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3mo时,观察组的血清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mo内,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P<0.05); 两组患者的PDR复发率无差异(P>0.05)。

      结论:25G+PPV联合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PDR效果显著,能更好地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改善术后黄斑水肿的严重程度,降低血清VEGF水平,并发症发生率低。

    • >智能眼科
    • 基于机器深度学习算法的圆锥角膜智能化诊断模型研究

      2023, 23(2):299-30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23

      摘要 (421) HTML (0) PDF 1.41 M (9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对患者临床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建立针对小直径角膜的圆锥角膜智能化诊断模型。

      方法:诊断性研究。共收集患者830例830眼,其中男338例338眼,女492例492眼,年龄14~36(平均23.19±5.71)岁,其中2020-01/2022-03在重庆南坪爱尔眼科医院已行角膜屈光手术患者731例731眼,2015-01/2022-03确诊圆锥角膜患者99例99眼。所有患者行Pentacam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直径≤11.1mm。由2位角膜科专家通过Pentacam地形图中Belin/Ambrósio增强扩张显示(BAD)系统将患者数据分类为正常角膜、可疑圆锥角膜、圆锥角膜。采用计算机随机采样方法随机筛选其中665例患者的数据作为训练集,另165例患者的数据作验证集。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提取7个角膜参数特征,分别采用残差网络(ResNet, Residual Network)、Vision Transformer(ViT)及CNN+Transformer建立模型,通过交叉熵损失函数进行训练并采用样本交叉法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的敏感度与特异度。

      结果:ResNet、ViT和CNN+Transfermer模型诊断正常角膜和可疑圆锥角膜的准确率分别为85.57%、86.11%和86.5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23、0.830和0.842。诊断可疑圆锥角膜和圆锥角膜的准确率分别为97.22%、95.83%和98.61%,AUC分别为0.951、0.939和0.988。

      结论:对于直径≤11.1mm的角膜,借助CNN+Transformer算法建立的数据模型对圆锥角膜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为早期筛查提供真实有效的指导作用。

    • >临床报告
    • 后部多形性角膜营养不良49例共聚焦显微镜影像学观察

      2023, 23(2):305-3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24

      摘要 (465) HTML (0) PDF 6.71 M (9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49例后部多形性角膜营养不良(PPCD)患者在共聚焦显微镜(IVCM)下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我院2013-01/2021-01诊断为PPCD患者49例86眼,包括男32例,女17例,平均年龄42.5±22.9岁。所有患者均进行IVCM检查,分析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不同类型病变的镜下特点。

      结果:所有患者病灶区内皮细胞数量均较外周细胞数量低。IVCM下病变呈1型囊泡型的有44眼(51%),表现为角膜内皮层的圆形或不规则弹坑样病灶,单个或多个出现; 2型条带型16眼(19%),表现为边缘弧形凸起,部分可见似赘疣样影像散在或条索状分布; 3型弥漫型26眼(30%),表现为内皮细胞大面积缺失,大部分区域内皮成像不清,呈匍匐样、条索样延展的凸起,成像较清晰处部分同条带型病灶。观察病例中有2例患者随访4~5a,IVCM下病灶均较前有变化,包括中央角膜内皮数量的减少和上皮层铁质沉着等。

      结论:IVCM能够显示PPCD患者各期内皮细胞和Descemet膜水平的特征性显微结构改变,通过观察其影像学特点可以为疾病提供有效的诊断价值。

    • 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

      2023, 23(2):312-3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25

      摘要 (12661) HTML (0) PDF 551.33 K (10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8/2021-08于我院行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22例26眼,随访至术后3mo,观察手术前后远中近视力、像差、斯特里尔比值(SR)及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cutoff)变化情况,绘制术后1mo离焦曲线,评估术后3mo患者视觉质量和满意度。

      结果:术后1d,1wk,1、3mo,纳入患者远中近视力均优于0.1(LogMAR),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均P<0.01)。术后1mo离焦曲线在+0.5~-3.0D之间曲线过渡平缓,视力均优于0.63(小数视力)。术后1d,1wk全眼总像差、球差均明显低于术前,SR、MTF-cutoff均明显高于术前(均P<0.05)。术后3mo,纳入患者看远中近距离时均无需戴镜,整体满意度高,视觉质量良好。

      结论: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使患者获得舒适满意的全程视力。

    • 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乳术对视功能和角膜散光及泪膜变化的影响

      2023, 23(2):316-3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26

      摘要 (6212) HTML (0) PDF 583.79 K (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视功能、角膜散光及泪膜变化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9-01/2020-12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白内障患者106例106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1例患者采用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对照组55例患者采用经鼻上方透明角膜切口。观察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wk,1、3mo的视功能、泪膜变化及角膜散光。

      结果:两组手术情况无差异(均P>0.05),术后1wk,1、3mo视力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视野平均缺损值(MD)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 术后3mo两组患者角膜散光极坐标值(AKP)(+0)明显降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角膜散光AKP(+45)无差异(P>0.05); 泪液分泌试验(SⅠt)值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谷值为术后1wk; 泪膜破裂时间(BUT)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谷值为术后1wk。观察组术后各时点SⅠt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 观察组术后各时点BUT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视功能,减少术后角膜散光,降低对患者泪膜功能损伤,促进其恢复。

    •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不同术式术后屈光误差因素的分析

      2023, 23(2):320-3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27

      摘要 (8001) HTML (0) PDF 629.72 K (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方式对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前房深度(ACD)、眼轴长度(AL)以及角膜曲率(K)的变化,以及对术后屈光误差(MFE)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行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患者126例126眼,依据不同手术方式与AL将其分为3组:A组42例42眼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 B组42例42眼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IOL植入术; C组42例42眼为正常眼轴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测量3组患者术前1d和术后3mo的ACD、AL、K及视力值,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A、B两组间术前、术后ACD变化(△ACD)和AL变化(△AL)均无差异。A、B组与C组间△ACD、△AL均有差异(均P<0.01)。三组△ACD与△AL均呈现正相关(rA组=0.855,rB组=0.856,rC组=0.639,均P<0.05),三组术前AL、△AL、△ACD与MFE均呈正相关(rA组=0.874、0.877、0.858,rB组=0.875、0.879、0.858,rC组=0.428、0.766、0.862,均P<0.05)。A、B两组标准化回归系数△AL>△ACD(1.32、1.31倍),C组标准化回归系数△ACD>△AL(1.66倍)。

      结论:不同手术方式对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的K值和MFE无明显影响,其术后MFE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手术前后AL的变化,正常眼轴患者术后MFE更多因为ACD的变化。

    • 飞秒激光辅助超乳联合Toric 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

      2023, 23(2):325-32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28

      摘要 (9899) HTML (0) PDF 433.14 K (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飞秒激光技术,量化撕囊口直径,测量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术后远、中、近视力,近立体视功能等指标,评估Toric IOL在高度近视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双眼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并双眼均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按人工晶状体不同分为两组:A组:Toric IOL组20例40眼,B组:IQ IOL组20例40眼。对比两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等效球镜及术后7d,1、3mo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中视力、近视力、实际残留散光、近立体视锐度、全眼高阶像差、全眼球差等指标。

      结果: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较IQ组,显著改善了术后7d,1、3mo裸眼中、近视力,Titmus近立体视锐度及残留散光度(均P<0.05),减少了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 而术后7d,1、3mo两组最佳矫正远视力、全眼高阶像差及全眼球差无差异(均P>0.05)。

      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能有效矫正角膜规则散光,提高术后裸眼中、近视力及近立体视功能,减少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提升双眼立体视功能。

    • 改良式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

      2023, 23(2):329-3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29

      摘要 (318) HTML (0) PDF 472.70 K (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改良式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CAT)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8-01/2021-01在本院眼科就诊的翼状胬肉患者140例154眼,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观察组70例76眼采用改良式翼状胬肉切除联合CAT术治疗,术中使用改良虹膜恢复器; 对照组70例78眼采用常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CAT术治疗,术中使用传统虹膜恢复器。术后随访1a,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主观症状和结膜体征(结膜充血、结膜水肿)评分、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

      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5d时视力均显著下降(P<0.05),但组间均无差异(P>0.05); 与术后1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5、14d时主观症状评分、结膜充血程度和结膜水肿程度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术后3、5、14d时主观症状评分、结膜充血程度和结膜水肿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术后3、5、14d时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角膜上皮缺损修复时间≤5d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结膜肉芽肿、睑球黏连等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改良式翼状胬肉切除联合CAT术治疗翼状胬肉疗效可靠,可减轻术后刺激症状、结膜充血及结膜水肿程度,更利于术后角膜上皮修复,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有益。

    • Worst泪道探针联合改良泪道穿线插管法在复杂性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的应用

      2023, 23(2):334-3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30

      摘要 (359) HTML (0) PDF 1.72 M (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Worst泪道探针联合改良泪道穿线插管法在复杂性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03-01/2021-03-31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复杂性外伤性泪小管断裂患者68例68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患者36例36眼采用Worst泪道探针寻找泪小管断端并联合改良泪道穿线插管法治疗,B组患者32例32眼采用显微镜下寻找泪小管断端,双路插管法吻合泪小管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术中寻找泪小管断端成功率、寻找泪小管断端时间、手术时间、疼痛程度、术后眼部异物感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A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B组(94% vs 38%),术中寻找泪小管断端成功率高于B组(100% vs 47%),寻找泪小管断端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B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B组(均P<0.05)。术后随访6mo~1a,A组患者术后眼部异物感评分、泪小点撕裂及形态变化发生率、溢泪程度均低于B组(均P<0.05)。

      结论:Worst泪道探针联合改良泪道穿线插管法治疗复杂性外伤性泪小管断裂能更精确找到泪小管断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疼痛及术后眼部异物感,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近视防控门诊7~14岁儿童干眼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3, 23(2):339-3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31

      摘要 (3293) HTML (0) PDF 1.72 M (8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近视防控门诊7~14岁儿童干眼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纳入2021-12/2022-02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近视防控门诊的7~14岁儿童222例,收集纳入儿童的一般资料,通过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和Keratograph 5M非侵入性眼表综合分析仪评估纳入儿童干眼患病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干眼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近视防控门诊儿童干眼的患病率为27.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过敏性结膜炎(OR=2.31,95%CI=1.12~4.78,P=0.02)、屈光不正(OR=5.57,95%CI=2.40~12.94,P<0.01)、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总时间>2h(OR=2.74,95%CI=1.11~6.78,P=0.03)、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打游戏时间>2h(OR=2.33,95%CI=1.12~4.84,P=0.02)、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h(OR=4.28,95%CI=2.02~9.07,P<0.01)、每天睡眠时间<8h(OR=3.23,95%CI=1.44~7.27,P=0.01)均是儿童干眼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近视防控门诊儿童干眼的患病率较高,应得到关注与重视,可通过改善行为习惯、控制视频终端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等措施预防及减缓儿童干眼的发生。

    • ICL植入术后拱高大于1 000μm的中高度近视患者疗效观察

      2023, 23(2):345-3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32

      摘要 (4027) HTML (0) PDF 437.70 K (8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后拱高大于1 000μm的中高度近视患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4-01/2017-01在我院接受ICL植入术且术后拱高大于1 000μm的中高度近视患者42例73眼。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3、6mo,1a以及末次随访时的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前房相关参数(房角、中央前房深度和前房容积)以及拱高的变化情况。

      结果:术后1、3、6mo,1a以及末次随访时的裸眼视力(UCVA)均优于术前(均P<0.05),房角、中央前房深度和前房容积均低于术前(均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的UCVA、房角、中央前房深度和前房容积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术后1mo时眼压低于术前(P<0.05),但术后3、6mo,1a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眼压与术前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术后1、3、6mo,1a以及末次随访时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前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术后1、3、6mo,1a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拱高呈逐渐降低趋势,术后各时间点拱高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

      结论:ICL植入术后拱高大于1 000μm的中高度近视患者的近远期疗效较好,对患者眼压、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影响,术后前房结构较稳定,且拱高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密切观察即可,一般不需要更换。

    • 直肌联结术与改良部分直肌转位术治疗完全性麻痹性内斜视的疗效比较

      2023, 23(2):349-3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2.33

      摘要 (2260) HTML (0) PDF 450.36 K (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直肌联结术与改良部分直肌转位术治疗完全性麻痹性内斜视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10/2020-10确诊完全性麻痹性内斜视患者35例44眼,其中15例21眼行直肌联结联合拮抗肌后徙术(联结组),20例23眼行改良部分直肌转位联合拮抗肌后徙术(转位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手术前后原在位斜视度、外展麻痹程度、内直肌后退量及治愈率等。

      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手术时长均无差异(P>0.05)。术后末次随访联结组患者斜视度由102.33±41.70PD降为3.93±4.82PD(P<0.001),外展麻痹由-4.81±0.40改善至-1.57±0.51(P<0.001); 转位组患者斜视度由94.75±33.03PD降为2.85±5.96PD(P<0.001),外展麻痹由-4.91±0.29改善至-1.22±0.42(P<0.001)。术后两组间斜视度比较无差异(P>0.05),转位组较联结组外展麻痹改善佳(P<0.05)。联结组与转位组内直肌后退量分别为7.16±2.07和6.37±2.34mm(P>0.05)。术后末次随访:联结组2例欠矫(分别为+10、+12PD),13例(87%)治愈; 转位组1例欠矫(+25PD),19例(95%)治愈,两组间治愈率无统计学差异(P=0.565)。

      结论:直肌联结术与改良部分直肌转位术能有效治疗完全性麻痹性内斜视,改良部分直肌转位术更利于改善外展麻痹。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