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24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特别报道
    • 眼研究的全球合作——个人经验

      2024, 24(9):1349-13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01

      摘要 (155) HTML (0) PDF 1.75 M (2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文章总结了我在2023年第十六届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陈之昭博士全球眼研究合作论坛”中的发言、作为全球眼遗传联盟(GEGC)分会组织、共八位卓著演讲者参加。在科学研究中,合作和沟通很重要。研究合作通常源于科学会议,例如:1985年中山眼科中心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国际眼科会议、多次举办的GEGC会议、国际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vitreo retinal lymphoma, VRL)会议等。VRL是我参与并证实全球合作卓有成效的研究课题之一,VRL是一种致死率很高的眼病,及时诊断并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我们在1995年首次报告VRL患者玻璃体中IL-10增高,且IL-10/IL-6比值大于1。这至今仍能助诊。MYD88突变亦可协助诊断B-细胞VRL。当前,新的体液分子特征将作为一种VRL诊断和预后评估有前景的辅助手段。与其他罕见疾病一样,诊治和治愈VRL需要全球合作。我很荣幸参加此论坛会,借此感谢我的导师、同事、学生、国内外的合作者和家人。

    • 整合医学宣言

      2024, 24(9):1355-13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02

      摘要 (114) HTML (0) PDF 409.28 K (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整体整合医学(holistic integrative medicine,HIM)简称整合医学,自2012年正式提出,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方法日趋丰富,成为医学发展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文章提出整合医学的十大主张,从认识论和方法学上阐述了整合医学的内涵和外延,以期实现现代医学的升维转型和自适应进化。

    • >Articles in English
    • Scheimpflug成像断层扫描评估不同调节刺激下角膜参数的变化

      2024, 24(9):1357-13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03

      摘要 (95) HTML (0) PDF 1.22 M (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基于Scheimpflug成像系统评估健康眼角膜变化测量的可靠性,以及正常人群测量值的分布情况。

      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7名健康受试者(54眼),分为正视组(13眼),近视组(17眼),远视组(4眼),散光组(20眼)。所有病例接受了完整的眼科检查,使用Pentacam AXL系统分析不同调节刺激下(+2.00、0.00、-3.00 D)角膜检测参数变化。该研究分为2个阶段:重复性分析和健康人群不同调节刺激下角膜参数变化的特征。

      结果:在重复性分析中,在三种调节刺激下高度不对称指数(IHA)表现出最大的变异性,其余参数结果良好。正视组中,最大角膜曲率(Kmax)位置有显著差异(P<0.05); 而散光组中Kmax、最小角膜厚度(MCT)、角膜球面像差、总像差、低阶像差均有显著差异(P<0.05)。近视组Kmax的水平位置在2.00 D和-3.00 D时的位移存在显著差异(P=0.033),正视组Kmax的矢量大小变化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MCT在不同调节刺激下无显著差异(P≥0.109)。

      结论:在不同调节刺激下,Kmax和MCT在健康角膜中的位置会发生显著变化,而这些调节相关角膜变化在屈光不正人群中有不同的趋势。Scheimpflug成像系统测量结果具有一致性。

    • 视网膜渗出样改变新生儿TORCH结果分析

      2024, 24(9):1367-13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04

      摘要 (90) HTML (0) PDF 1.21 M (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索新生儿视网膜渗出样改变与围产期TORCH感染的关系以及视网膜渗出样改变患儿的TORCH感染特点。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05/2023-03在我院行眼底病变筛查发现视网膜渗出样改变并进行TORCH检测的新生儿共612例,按照性别、月龄分组,对其TORCH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明确其感染特点,并比较各组的阳性率。

      结果:612例新生儿视网膜渗出样改变的TORCH检测结果中,巨细胞病毒(CMV-IgG)阳性率最高(96.7%),其次为风疹病毒(RV-IgG),阳性率(73.9%)。可存在两种及三种病毒的混合感染,其中混合感染IgG阳性率最高达71.2%(RV-IgG和CMV-IgG)。不同性别的新生儿渗出样改变TORCH感染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月龄的新生儿渗出样改变TORCH感染中RV-IgG和CMV-Ig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围产期TORCH感染可能为引起新生儿视网膜渗出样改变的重要因素。各种感染的差异与性别无关,与不同月龄相关。

    • >实验论著
    • 电针对负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视网膜中MMP-3和TIMP-3及Col3α1表达的影响

      2024, 24(9):1373-13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05

      摘要 (71) HTML (0) PDF 2.98 M (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电针对负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视网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3和III型胶原α1(Col3α1)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8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负透镜诱导型近视组、电针干预组和假穴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负透镜诱导型近视组、电针干预组和假穴组,右眼均配戴-6.0 D透镜,左眼不戴镜。戴镜同时电针干预组在合谷穴与太阳穴给予电针刺激,假穴组豚鼠在假穴位进行干预。造模前,造模2、4 wk检影验光检测屈光度,A超检测眼轴长度,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结构变化,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B)检测视网膜中 MMP-3、TIMP-3 、Col3α1 mRNA 和蛋白表达的情况。

      结果:造模2、4 wk,负透镜诱导型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眼轴长度均明显增加(均P<0.05),屈光度均明显降低(均P<0.05); 与负透镜诱导型近视组相比,电针干预组干预后眼轴长度均减少(均P<0.05),屈光度均增加(均P<0.05)。HE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豚鼠视网膜组织各层分界明显,排列规则; 负透镜诱导型近视组视网膜厚度、内外核层厚度及细胞数量减少,排列不规则; 电针干预组视网膜整体结构较为完善,排列较规则,组织各层形态结构未出现明显异常。Q-PCR 和 WB 检测结果显示,负透镜诱导型近视组视网膜中MMP-3、TIMP-3 和 Col3α1 mRNA 及蛋白表达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 而电针干预组干预后视网膜中MMP-3、TIMP-3 和 Col3α1 mRNA 及蛋白表达均较负透镜诱导型近视组明显降低(均P<0.05)。

      结论:电针能够延缓负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眼轴增长,下调负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视网膜中的MMP-3、TIMP-3及Col3α1 mRNA 及蛋白表达。

    • P53和mTOR在翼状胬肉的表达和相关性分析

      2024, 24(9):1381-13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06

      摘要 (73) HTML (0) PDF 1.15 M (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检测P53和mTOR在翼状胬肉组织和健康结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53和mTOR表达之间的关系,以及P53和mTOR的表达与翼状胬肉重要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

      方法:收集2022-11/2023-05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结膜移植术的患者的手术标本,共43例43眼。选取13例患者取健康结膜组织作为健康结膜组,健康结膜组织来源于患眼颞侧结膜。选取10例翼状胬肉标本、6例健康结膜标本,采用qPCR检测P53和mTOR在翼状胬肉和健康结膜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 选取33例翼状胬肉标本、7例健康结膜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53和mTOR蛋白在翼状胬肉组织和健康结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使用IPP6.0软件统计平均光密度值,分析P53和mTOR表达之间的相关性,以及P53和mTOR与翼状胬肉的重要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根据qPCR结果,翼状胬肉组中P53和mTOR的mRNA表达水平相较于健康结膜组显著增强(均P<0.05)。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P53和mTOR蛋白在翼状胬肉组中的表达水平相较于健康结膜组显著升高(P<0.05)。P53的表达量与mTOR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0.417,P<0.05)。P53在户外活动时间>3 h组的表达量高于户外活动时间≤3 h组(P<0.05),在翼状胬肉头端侵入角膜缘距离>2 mm组的表达量高于翼状胬肉头端侵入角膜缘距离≤2 mm组(P<0.05),在>40岁和≤40岁两组翼状胬肉患者中无差异性表达(P>0.05)。mTOR的表达量在户外活动时间>3 h和≤3 h组、翼状胬肉头端侵入角膜缘距离>2 mm和≤2 mm组以及>40岁和≤40岁组中无差异(均P>0.05)。P53的表达量与患者的户外活动时长(r=0.484,P<0.01)、侵入角膜缘距离(r=0.479,P<0.01)呈正相关。mTOR的表达量与年龄、户外活动时间、侵入角膜缘距离无相关性(均P>0.05)。

      结论:P53和mTOR在翼状胬肉中过度表达且呈正相关,提示在翼状胬肉的发病过程中P53和mTOR的异常表达可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探究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P53的表达量与户外活动时间、翼状胬肉头端侵入角膜缘距离呈正相关,提示P53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相关,为翼状胬肉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 >实验研究
    • 益景汤调控MMPs/TIMPs相关分子拮抗高糖诱导的iBRB模型基底膜损害

      2024, 24(9):1387-13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07

      摘要 (84) HTML (0) PDF 1.30 M (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益景汤拮抗高糖诱导的体外血-视网膜内屏障(iBRB)模型基底膜(BM)损害及机制。

      方法:分离、培养大鼠内皮细胞(ECs)和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RMPs)构建体外iBRB模型,随机分成低糖组、高糖组、米诺环素组、益景汤组,分别予25 mmol/L葡萄糖、60 mmol/L葡萄糖、60 mmol/L葡萄糖+10 μg/mL米诺环素、60 mmol/L葡萄糖+10%益景汤含药血清干预,各组干预12 h后终止孵育。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BM相关蛋白[Ⅳ型胶原(collagen Ⅳ, CⅣ)、层黏连蛋白(laminin, LN)]及MMPs/TIMPs相关蛋白(MMP-2、MMP-3、MMP-9、TIMP-1、TIMP-2)的表达。

      结果:与低糖组相比,高糖组、米诺环素组、益景汤组CⅣ蛋白表达增加,高糖组、米诺环素组LN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益景汤及米诺环素能够抑制高糖诱导的CⅣ、LN蛋白表达增加,益景汤组、米诺环素组与高糖组相比具有差异(均P<0.05)。与低糖组相比,高糖组、米诺环素组MMP-2、MMP-3、MMP-9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益景汤能够抑制高糖诱导的MMP-2、MMP-3、MMP-9蛋白表达增加,益景汤组与高糖组相比具有差异(均P<0.05)。低糖组、高糖组、米诺环素组、益景汤组各组之间TIMP-1、TIMP-2表达未见明显差异(均P>0.05)。

      结论:益景汤可能通过调控MMP-2、MMP-3、MMP-9、CⅣ、LN的表达,干预高糖介导的BM重塑,抑制iBRB的损害,从而干预DR。

    • >临床论著
    • SMILE与ICL植入术治疗伴低度散光的高度近视患者的疗效比较

      2024, 24(9):1392-139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08

      摘要 (117) HTML (0) PDF 455.10 K (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与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治疗伴低度散光的高度近视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视觉质量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01/2022-01我院收治伴低度散光的高度近视患者80例159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SMILE组46例91眼和ICL植入组34例68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6 mo等效球镜、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角膜高阶像差、光学质量指标(SR)及有效性、安全性指数,统计手术并发症。

      结果:两组术后6 mo等效球镜、UCVA及BCVA均较术前提高(均P<0.05)。术后6 mo,两组患者UCVA、BCVA、等效球镜、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SMILE组患者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垂直彗差和水平彗差的均方根值均高于ICL植入组,术后3、6 mo ICL植入组SR高于SMILE组(均P<0.05)。

      结论: SMILE和ICL植入术治疗伴低度散光的高度近视患者的手术效果良好,术后患者均能获得较好的术后视力和客观视觉质量,相比于SMILE,ICL植入术术后视觉质量更好。

    • 囊袋张力环对高度近视患者Barrett universal Ⅱ IOL计算公式准确性的影响

      2024, 24(9):1397-14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09

      摘要 (112) HTML (0) PDF 843.43 K (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囊袋张力环(CTR)对Barrett universal Ⅱ人工晶状体(IOL)计算公式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状态的稳定性与准确性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01/06于我院就诊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40例8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TR组和空白组,每组40眼,所有患者均用IOL Master测量,并按照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计算实际植入IOL屈光度及预测术后屈光度。记录患者术后6 mo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术后6 mo两组平均绝对屈光误差(MAE),评估术后屈光状态的稳定性及预测术后屈光度与CTR的关系。

      结果:术后6 mo两组患者UCVA、BCVA均较术前改善(P>0.05),不同时间点两组UCVA、BCVA比较无差异(均P>0.05); 80眼按照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植入IOL后,CTR组预计术后屈光度为-2.01±0.71 D,术后实际屈光度为-1.64±0.88 D,MAE为0.37±0.98 D; 空白组预计术后屈光度为-2.12±0.64 D,术后实际屈光度为-1.54±0.88 D,MAE为0.58±0.31 D,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根据眼轴长度进行分组,对于任意眼轴长度CTR的植入均能有效地减少屈光误差(P>0.05)。随着眼轴的增长,MAE的值越大,眼轴≥30 mm的患者术后MAE值比较两组间有差异(P<0.05)。CTR组、空白组中出现远视漂移的比例分别是18%(7/40)、30%(12/40),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

      结论: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在预测术后屈光度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术中植入CTR既能够保持囊袋的形态,有效防止术中晶状体悬韧带断裂,使IOL居中性更佳,又能有利于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度的早期稳定,并提供更加稳定的屈光结果,减少屈光漂移。对于术中考虑植入CTR的近视患者,建议术前增加-0.50 D的预留屈光度,以达到理想屈光状态。

    • >文献综述
    • 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特征的研究进展

      2024, 24(9):1403-140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10

      摘要 (95) HTML (0) PDF 492.45 K (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显著改变,全球近视患病率日益上升,引发了临床医生的密切关注。近视易合并其他严重的眼科疾病,尤其是高度近视(HM)患者,常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其发病率远远高于屈光状态正常的人群。当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并存时,病情变得尤其复杂。近年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集中关注患者的眼底改变特征。从高度近视人群中早期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这是对两种疾病深入了解并进行有效防治的关键。文章通过回顾分析近年文献,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方面对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关系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帮助。

    • 眼用药物药代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2024, 24(9):1408-14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11

      摘要 (72) HTML (0) PDF 1.36 M (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视力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临床上倾向于使用侵入性较小的外用和全身给药方式治疗青光眼等眼部常见疾病。眼部许多的生理生化屏障包括泪液周转、角膜渗透、血-眼屏障等,限制药物在眼部的渗透与分布,造成眼内药代动力学特征不明确,常用眼部房室模型来描述药物在眼内处置动力学。经典眼房室模型以角膜或玻璃体为中央室,将眼部其他组织整体视为外周室,而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则引入眼部血流量变化、转运体对药物转运影响、血-眼屏障等因素,可提供更多药物在眼部的处置细节,有助于辅助眼用新药的开发和指导眼部疾病药物治疗。文章综述了不同给药方式时眼部用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经典房室模型和PBPK模型及其在临床眼部用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 程序性细胞死亡在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的研究进展

      2024, 24(9):1416-14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12

      摘要 (72) HTML (0) PDF 454.14 K (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程序性细胞死亡(PCD)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细胞坏死,是涉及效应分子参与的独特的细胞死亡方式,包括细胞凋亡、自噬和焦亡等多种形式。PCD参与人类正常生理活动的诸多环节,更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青光眼是全球不可逆失明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表明,青光眼的发生与多种PCD的相关蛋白异常表达有关。文章将对青光眼发病过程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自噬、焦亡、铁死亡及依赖性细胞死亡相关机制及其相互作用作一综述,为青光眼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 DR视网膜内皮功能失调的研究进展

      2024, 24(9):1421-14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13

      摘要 (53) HTML (0) PDF 495.28 K (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是工作人群及中老年人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糖尿病微血管系统中,视网膜血管功能障碍由多种因素引起,高血糖通过不同的机制损伤视网膜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导致视网膜内皮功能失调。其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y破坏、氧化应激、炎症、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增加及microRNA失调等多种病理因素均可引起视网膜血管内皮损伤,加速视网膜内皮功能失调,从而导致DR的发生发展。文章旨在对各种病理因素所致视网膜内皮功能失调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以深化我们对该疾病分子及细胞层面机制的理解,了解DR治疗过程中的挑战,为DR的临床管理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和策略。

    • PI3K/AKT通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调控作用

      2024, 24(9):1426-14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14

      摘要 (79) HTML (0) PDF 686.08 K (1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以神经退行性病变和微血管病变为其主要特征。目前,DR的治疗主要关注于晚期并发症的处理,没有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证据表明,PI3K/AKT通路作为细胞周期过程中重要的胞内信号通路之一,参与了DR发病的全过程。文章主要从PI3K/AKT信号通路的结构组成、激活和阻止途径、传导路径、调控机制和生物学功能等方面,综述其在DR中的作用,并探讨靶向PI3K/AKT通路治疗DR的潜力。

    • 脂质代谢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进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2024, 24(9):1432-143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15

      摘要 (88) HTML (0) PDF 528.11 K (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RMD)是一种普遍发生的、与年龄相关的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的视网膜疾病。大量研究显示,脂质代谢紊乱在nARMD的进展中发挥着促进作用,而这种关系涉及到多个因素,包括脂肪酸、胆固醇、脂质代谢基因变异等。脂质代谢紊乱通过刺激氧化应激、抑制自噬,以及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引起了视网膜血管的异常和炎症反应,从而加速新生血管的形成,导致黄斑区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在动物实验中,开发针对脂质代谢紊乱的药物证实了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是治疗nARMD的一种潜在有效策略。基于这一发现,文章对脂质代谢在nARMD进展及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下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为nARMD的临床治疗开辟新的思路。

    •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移位至前房的研究进展

      2024, 24(9):1438-14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16

      摘要 (82) HTML (0) PDF 485.12 K (4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Ozurdex)不仅能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的黄斑水肿、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和非感染性后葡萄膜炎,还能治疗内眼手术后黄斑水肿和其他炎症相关的眼底疾病继发的黄斑水肿。随着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广泛应用,不常见的并发症,如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移位至前房,逐渐受到重视。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移位至前房多见于悬韧带-晶状体囊膜复合体不完整、玻璃体切除术后的患眼。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移位至前房后多沉于下方房角,似前房积脓,可引起视力下降和眼痛,常并发角膜水肿和高眼压。合并角膜水肿的患眼应尽快复位或取出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以降低角膜内皮失代偿风险。缩瞳和避免诱因,如俯卧、跳跃、长途飞行等,可以预防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移位至前房。文章主要综述了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移位至前房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移位至前房的诊治和预防提供参考。

    •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2024, 24(9):1443-14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17

      摘要 (101) HTML (0) PDF 497.43 K (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ION)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致盲眼病。根据是否存在视盘水肿,ION可分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和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PION),其中AION更为常见(90%); 根据是否患有血管炎,又可分为非动脉炎性ION和动脉炎性ION。几种类型ION的临床表现相似,但致病原因、治疗方法和预后却明显不同,动脉炎性ION可快速致盲、致残甚至致死。所以,对于ION,需早期识别是否伴有动脉炎,确定皮质类固醇药物使用的必要性。识别并尽可能控制ION潜在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对于防止患眼复发和对侧眼发作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文章就几种类型ION的病因、危险因素、诊断和管理做一综述,以期降低此类疾病的漏诊误治,改善其总体预后。

    • 干眼患者泪液相关检测指标及技术的研究进展

      2024, 24(9):1448-14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18

      摘要 (82) HTML (0) PDF 498.06 K (1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泪液质和量的检查是诊断干眼的重要指标。临床常用诊断干眼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对泪液量及泪膜稳定性的检测以评估其严重程度,而实验室条件下对泪液成分进行分析标记以诊断临床分型,也指导临床对相关成分进行补充以有针对地对其进行治疗。准确评估泪液的产生和成分的变化使临床医生能够有效监测干眼的严重程度并评估治疗措施的有效性。随着近年来光学成像技术及人工智能的发展,临床泪液的相关指标及检查技术方法与其相结合,一些新的检测手段得以应用,可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精准的检测,极大提高了临床上干眼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 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4, 24(9):1453-14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19

      摘要 (188) HTML (0) PDF 453.20 K (30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角膜塑形镜(OK镜)控制近视进展是目前近视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角膜塑形镜材料和设计的持续革新,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在多项研究中得到广泛验证。研究显示,角膜塑形镜在控制近视进展中效果显著,尤其中度近视儿童更佳。该方法不仅能有效减缓眼轴增长,对调节功能也有积极影响,但亦存在对视觉质量产生一定影响的潜在风险。因此,在选择镜片设计和患者适配性时,需权衡视觉质量与近视控制效果,力求最佳平衡。尽管角膜塑形镜在近视防控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关于其长期控制效果的稳定性、对视觉质量影响的程度与机制等仍存在争议。同时,其与其他近视防控手段的联合应用展现出增强效应的潜力。然而,关于停用后的近视反弹情况,仍需要更多临床数据支持。文章旨在对角膜塑形镜的设计、近视进展控制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联合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综述。

    • 离焦软镜的安全性及其在近视防控中的研究进展

      2024, 24(9):1457-14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20

      摘要 (153) HTML (0) PDF 437.55 K (2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视是危害全世界眼健康的常见眼科疾病,我国近视发病率较高,近视成为影响青少年眼健康最突出的问题,近视防控工作已刻不容缓。周边视网膜远视性离焦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此种原理设计的离焦软镜在近视防控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文章总结了离焦软镜控制近视的原理及其对角膜、视功能的影响,并基于当前研究评价离焦软镜对近视的防控作用。

    • >临床研究
    • 飞秒激光辅助与传统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和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血管密度变化

      2024, 24(9):1461-14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21

      摘要 (68) HTML (0) PDF 2.06 M (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飞秒激光辅助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患者黄斑和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血管密度变化情况。

      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2-07/10于成都东区爱尔眼科医院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并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65例85眼,根据患者自愿选择手术方式,分为飞秒激光辅助组23例30眼,传统超声乳化组42例55眼。于术前,术后1 d,1 mo均行OCT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黄斑和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血管密度及血流灌注变化。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 mo BCVA均较术前改善,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均P<0.01); 术后1 d,1 mo,飞秒激光辅助组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厚度较术前增加(均P<0.05),而传统超声乳化组手术前后均无差异(均P>0.05); 传统超声乳化组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和视盘区血管密度及血流灌注与术前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而飞秒激光辅助组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域(FAZ)面积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对眼底视网膜血管影响更小。

    • 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预后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2024, 24(9):1466-14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22

      摘要 (84) HTML (0) PDF 760.41 K (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关预测模型。

      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01/2023-06于我院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7例57眼,根据治疗后病灶消退及复发情况分组; 对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及新生血管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及新生血管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构建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的临床预测模型。

      结果: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后病灶消退17眼(30%),复发13眼(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基线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及基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可能与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及新生血管复发有关(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病程、基线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及基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是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的影响因素(均P<0.05),而与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复发无关(均P>0.05)。利用回归模型的影响因素以及P值预测概率对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进行预测,约登指数分别为83.00%、75.74%、45.47%、85.00%。

      结论: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与病程、基线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及基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密切相关,而复发风险尚未得到相应的影响因素; 利用以上3个因素构建的数据模型对于患者的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预测显示出良好的效能。

    • OCTA评估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参数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2024, 24(9):1471-14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23

      摘要 (96) HTML (0) PDF 647.64 K (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估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参数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9-06/2022-12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T2DM)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209例209眼为DR组,根据分期分为DR轻度组患者115例115眼、DR中度组患者54例54眼、DR重度组患者40例40眼,单纯T2DM未合并DR患者100例100眼为No-DR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人群70例70眼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行OCTA检查,DR组根据病变程度入组(若双眼病变程度一致,则随机取一眼进行研究),对照组和No-DR组随机一眼纳入研究。比较各组受检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周长(PERIM)、FAZ横径、FAZ竖径、FAZ面积、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MFRT)、非圆度指数(AI)、FAZ周围300 μm范围内全层视网膜血流密度(FD-300)、FAZ血管线性密度(VD)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一般资料与FAZ相关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黄斑FAZ指标诊断DR的价值。

      结果:DR轻度组、DR中度组、DR重度组患者FBG、MFRT、FAZ面积、PERIM水平均明显高于No-DR组和对照组,AI、VD水平明显低于No-DR组(均P<0.05); No-DR组、DR轻度组、DR中度组、DR重度组患者Cys-C、FAZ横径、FAZ竖径明显高于对照组,FD-300血流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 MFRT与年龄呈正相关(r=0.295,P=0.001); AI、VD与年龄呈负相关(r=-0.296、-0.235,均P<0.05); MFRT、FAZ面积、PERIM、AI、VD诊断DR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5、0.738、0.696、0.792、0.847。

      结论:DM患者可出现FAZ结构及微循环改变,FAZ相关参数在诊断早期DR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 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的变化

      2024, 24(9):1476-14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24

      摘要 (64) HTML (0) PDF 448.76 K (2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估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患者视网膜表层黄斑区和视乳头区微血管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09/2021-01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的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患者25例,其中妊娠期高血压10例、轻度子痫前期9例、重度子痫前期6例; 另收集同期就诊于我院的健康孕妇25例、健康未孕女性25例。应用OCTA测量视网膜黄斑区和视乳头区血管密度(VD)、灌注密度(PD)。分析比较各组受检者右眼视网膜微血管各参数的变化。

      结果: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患者黄斑区中心VD、内环VD、中心PD、内环PD均低于健康孕妇和健康未孕女性(均P<0.05)。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患者视乳头内环PD低于健康孕妇和健康未孕女性(均P<0.05)。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轻度子痫前期患者、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黄斑区和视乳头VD、PD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健康孕妇和健康未孕女性黄斑区和视乳头VD、PD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结论:OCTA可较好地显示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患者视网膜表层微血管的变化,并在未出现明显视网膜病变前已经观察到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患者黄斑区和视乳头VD、PD下降,OCTA可能对早期识别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患者微血管变化提供一定帮助。

    • OCT光学放大效应对儿童青少年轻中度近视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的影响

      2024, 24(9):1481-14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25

      摘要 (44) HTML (0) PDF 820.22 K (3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评估光学放大效应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3-04/2024-01就诊于我院眼科中心的68例126眼6-18岁儿童青少年。按照等效球镜度数(SE)分为轻度近视组(-0.50 D结果:轻度近视组的校正前后黄斑区各象限视网膜厚度以及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较无差异(均P>0.05)。在中度近视组中,校正前后黄斑区各象限视网膜厚度以及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较有差异(均P<0.001)。校正前,两组间黄斑区外环颞侧和外环上方的视网膜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9、0.035)。其他象限的视网膜厚度在两组间比较无差异(均P>0.05)。校正后,两组间的黄斑区中心凹、内环鼻侧、内环颞侧、内环上方、内环下方、外环鼻侧视网膜厚度及平均视网膜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光学放大效应校正前,黄斑区外环的视网膜厚度与SE呈正相关(均P<0.05),与AL呈负相关(均P<0.05)。通过校正,发现黄斑区中心凹、内环视网膜厚度和平均视网膜厚度与SE存在显著负相关(均P<0.05)。此外,黄斑区各象限的视网膜厚度及平均视网膜厚度与AL均呈正相关(均P<0.001)。

      结论:光学放大效应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并且随着AL的增加,这种影响变得更为显著。

    • 视觉训练改善儿童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的疗效分析

      2024, 24(9):1486-149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26

      摘要 (163) HTML (0) PDF 477.72 K (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视觉训练对儿童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2-01/2023-04在西安市儿童医院视光中心行视觉训练的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患者57例114眼,年龄8.25±1.94岁。记录患者训练前后的屈光度、视疲劳量表问卷及视功能检查,视功能主要包括Worth 4点灯检查双眼视,Von-Graefe法测量远、近隐斜视,梯度法检查AC/A,移近法测量集合近点,负镜片法测量调节幅度,交叉柱镜测量调节反应,翻转拍测量调节灵活度。根据患者视功能及视疲劳情况制定训练方案。训练1 mo分别与训练前及训练3 mo比较。

      结果:训练前,训练1 mo时31例患者视疲劳量表得分分别为26.00±6.77、19.57±8.90分(P<0.05)。训练前与训练1 mo时比较,近距离隐斜度数,集合近点,左、右眼调节幅度,NRA及PRA,左、右眼及双眼调节灵活度均显著改善(均P<0.05),远距离隐斜度数及调节反应比较无差异(均P>0.05)。训练3 mo与训练1 mo左、右眼调节幅度,NRA、PRA及近隐斜视比较无差异(均P>0.05)。训练前及训练1 mo,低度近视患者30例(SE:-1.99±1.22 D),低度远视患者3例(SE:+1.01±0.13 D)及正视患者24例(SE:+0.25±0.11 D)的视功能参数无差异(均P>0.05)。训练1 mo后部分视功能大幅提高,训练3 mo时大部分视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结论:视觉训练可有效提高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儿童的双眼视功能,改善视疲劳症状,是一种简单易行且能有效缓解儿童视疲劳的方法。

    • 低度近视青少年知觉眼位和注视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2024, 24(9):1491-14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27

      摘要 (82) HTML (0) PDF 820.17 K (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检测并比较屈光正常青少年和低度近视青少年的知觉眼位和注视稳定性,研究低度近视青少年的知觉眼位和注视稳定性的特点。

      方法:横断面研究,随机选取2023-04/12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青少年132例264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屈光状态分为正常对照组45例90眼、单纯低度近视组45例90眼及低度近视伴屈光参差组42例84眼,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知觉眼位和注视稳定性检查。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低度近视组和低度近视伴屈光参差组的静、动态水平知觉眼位偏移值明显升高(P<0.05),与单纯低度近视组相比,低度近视伴屈光参差组的静、动态水平知觉眼位偏移值明显升高(P<0.05),三组研究对象的静、动态垂直知觉眼位偏移值无差异(P>0.05);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低度近视组和低度近视伴屈光参差组的水平、垂直注视稳定性均明显变差(均P<0.01),而单纯低度近视组与低度近视伴屈光参差组无差异(P>0.05)。

      结论:与屈光正常青少年相比,即使在最佳矫正视力下,低度近视青少年的知觉眼位和注视稳定性功能也存在异常。屈光参差的发生会导致水平知觉眼位偏移程度加重。

    • 三种干预方法对隐匿性近视儿童相关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2024, 24(9):1496-150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28

      摘要 (77) HTML (0) PDF 487.80 K (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干预方法对隐匿性近视儿童相关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探究其对隐匿性近视儿童的不同控制作用。

      方法:前瞻性队列同期对照试验研究。选取2021-12/2022-05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初次诊断为隐匿性近视且未经过任何相应近视控制训练的患儿60例120眼。随机分为3组,A组20例40眼给予0.01%阿托品滴眼液,B组20例40眼接受翻转拍视力训练,C组20例40眼给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随访12 mo,观察三组患儿初诊,干预后6、12 mo时等效球镜度数(SE)、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CC)、调节灵敏度(AF)、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干预后6 、12 mo,三组患儿AL、SE和AF较初诊有差异(均P<0.05),干预后6 mo与12 mo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B组和C组SE和AF 均高于A组(均P<0.05),干预前后CC比较无差异(均P>0.05)。三组患儿干预后6 、12 mo外环颞侧、鼻侧、下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初诊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干预后6 mo与12 mo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三组患儿干预前后其余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结论:0.01%阿托品滴眼液防控近视作用优于翻转拍视力训练及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应用0.01%阿托品滴眼液及接受翻转拍训练可延缓隐匿性近视的进展。

    • >临床报告
    • 应用带蒂角膜上皮瓣下等渗核黄素及恢复上皮瓣的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薄圆锥角膜

      2024, 24(9):1502-15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29

      摘要 (50) HTML (0) PDF 452.79 K (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带蒂角膜上皮瓣下等渗核黄素及恢复上皮瓣的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A-CXL)治疗过薄圆锥角膜(去上皮后角膜厚度小于400 μ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09/2020-12于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屈光手术科治疗圆锥角膜患者46例74眼。根据术前最薄点角膜厚度(TCT)分为两组: TCT为400-<450 μm的患者行带蒂角膜上皮瓣下等渗核黄素及恢复上皮瓣A-CXL 16例20眼,手术方法为做带蒂角膜上皮瓣并掀开,等渗核黄素滴眼,将角膜上皮瓣重新恢复后,进行紫外线照射,照射结束后,刮除角膜上皮瓣。TCT≥450 μm的患者行去上皮A-CXL手术30例54眼。随访12 mo,收集所有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Sirius三维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检查结果。

      结果:术后12 mo,带蒂角膜上皮瓣A-CXL组患者Kmax较术前无差异(P>0.005),去上皮A-CXL组患者Kmax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5)。两组术后12 mo BCVA(LogMAR)、角膜前后表面曲率(K1、K2)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均无差异(均P>0.005)。两组各指标术后12 mo与术前变化量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结论: 带蒂角膜上皮瓣下等渗核黄素及恢复上皮瓣A-CXL对于TCT为400-<450 μm圆锥角膜患者安全可行,与去上皮A-CXL手术控制圆锥角膜进展的趋势相似。

    • 眼睑成形术对眼表及屈光状态的影响

      2024, 24(9):1506-150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30

      摘要 (47) HTML (0) PDF 457.62 K (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眼睑成形术对患者眼表及屈光状态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2-01/2023-06在我院眼科行眼睑成形术的患者70例108眼。其中诊断为上睑下垂的患者行提上睑肌缩短术40例48眼,诊断为眼睑皮肤松弛/单睑的患者行双眼重睑成形术30例60眼。比较各组患者手术前后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术眼泪河高度(TMH)、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染色(FL)评分、角膜散光(Cyl)、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SAI)、角膜平均曲率(Km)、总散光值(C)。

      结果:提上睑肌缩短术组患者手术前后OSDI评分、BUT、SⅠt、FL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TMH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1 mo,OSDI评分、BUT、SⅠt、FL与术前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重睑成形组患者手术前后OSDI评分、BUT、SⅠt、FL、TMH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提上睑肌缩短手术组和重睑成形组患者手术前后Cyl、SRI、SAI、Km、C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结论:提上睑肌缩短手术对于上睑下垂患者早期眼表有所影响,早期应予以保护角膜的措施,而重睑成形术对患者早期眼表无明显影响; 眼睑成形术对于所有患者屈光状态均无明显影响。

    • >短篇报道
    • 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114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4, 24(9):1510-151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9.31

      摘要 (61) HTML (0) PDF 5.01 M (2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的发病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特征、临床症状、体征、眼底造影特征和激光扫描眼底检查特点。

      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01/2023-01确诊的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114例138眼(其中24例为双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造影(ICGA)、视野、视觉电生理检查; 血化验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斑点试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白细胞抗原B27、风湿系列检查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RPR及TPPA阳性,其他化验检查阴性,确诊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平均发病年龄44±13.1岁,男59例(51.8%),女55例(48.2%),单眼90例(78.9%),双眼24例(21.1%),其性别、婚姻以及职业无显著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降低、视盘充血以及后极部视网膜灰黄色混浊; FFA特征主要表现为早期黄斑周围点样弱背景荧光、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染色、视网膜RPE荧光积存以及视盘染色或强荧光; ICGA以及OCT特征主要表现为晚期后极部鳞状弱荧光,FFA与ICGA之间的关系对称一致,OCT显示玻璃体高反射点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针尖样凸起。

      结论: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发病年龄平均44岁,单眼发病多见,患者性别、婚姻、职业无显著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降低,玻璃体灰白色细胞,后极部视网膜混浊增厚感、灰黄色改变,正确识别OCT、FFA、ICGA特征可以减少漏诊误诊,早期正确诊治患者。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