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眼科杂志》中文刊(International Eye Science, IES)是在国际眼科理事会(ICO)及中华眼科学会(COS)的指导和支持下,由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主办的国际性中英文混合版眼科专业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ISSN 1672-5123CN 61-1419/RICO时任主席Profs. NaumannSpiveyTaylorWiedemann先后出任本刊总顾问。中华眼科学会原主任委员张士元教授、荣誉主任委员谢立信院士和亚非眼科学会主席吴乐正教授等为名誉总编。亚非眼科学会亚洲办信息专员/国际眼科杂志社社长胡秀文教授任总编辑,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空军军医大学全军眼科研究所惠延年教授任主编,国际眼科理事会(ICO)前任主席、德国国家科学院和国际眼科科学院(AOI)双院士Prof. Peter Wiedemann任共同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教授、亚太眼科学会原主席王宁利教授、中华眼科学会主任委员姚克教授和候任主任委员孙兴怀教授及陕西省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王雨生教授等任副主编。本刊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Q1区期刊及陕西省精品科技期刊和陕西省高校优秀期刊;并被ScopusEmbaseJSTUPDCAICWPRIM等多种国内外权威性检索系统收录。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2024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发布的统计指标,《国际眼科杂志》(IES)核心影响因子由0.728跃升至1.125,在入选的11种眼科核心期刊中位居第二;核心总被引频次为2806,位居首位;综合评价总分为58.2,位居第二。在2165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总分排名为333名,位于前15.38%英文论著栏目为本刊特色栏目,海外论文比连续多年居全国眼科期刊之首。本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欢迎各类有关眼科和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的论文并致力于打造一种具有国际化特色的高质量中文眼科学术期刊。

《国际眼科杂志》英文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IJO)为我国第一种被SCI收录的眼科学期刊。JCR2023影响因子为1.9位于眼科学Q2区,5年影响因子1.8CiteScore20232.5本刊入选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并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 当期目录
  • 优先发表
  • 最新录用
  • 文章排行
  • 过刊浏览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5年第25卷第9期
      专家述评与指南
    • 邵毅,张聪,张春南

      2025,25(9):1381-13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01

      Abstract:

      视觉信息处理障碍(VIPD)是因各类因素致使视觉信息处理流程发生紊乱,表现为视觉空间能力、视觉分析能力及视觉-运动整合能力不同程度的减退或丧失,进而干扰个体正常视觉认知与行为表现,在日常生活、学业、职业场景中引发诸多功能障碍。VIPD作为一类复杂病症,涉及视觉空间、分析及运动整合等多方面能力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学习与工作。此障碍成因多元,涵盖发育异常、颅脑外伤、眼部疾病及手术等,跨越眼科、儿科、神经内科、康复科等多学科领域,成为临床诊疗与康复实践中亟待攻克的难题。当前,尽管国际上对该障碍关注度渐升,但国内在其诊疗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医务工作者对其认知深度有限,诊断方法缺乏统一规范,康复手段参差不齐。鉴于此,本指南在汲取欧美经验、结合本土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由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眼视光学分会,国际眼科协会,国际智能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专委会,福建省眼视光学会主持制订,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全面、系统且具操作性的VIPD诊疗与康复指导,提升诊疗水平,推动多学科协作,改善患者视觉功能与生活质量。

    • Articles in English
    • 刘乐麒,刘高勤,陈志刚,韩雪,陆培荣

      2025,25(9):1392-13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02

      Abstract: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CEC)及核密度(ND)的特征,并评估血糖相关指标的影响。

      方法:纳入2023年7月至2024年7月在我院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187例187眼,采用非接触式镜面显微镜测量CEC,通过IOLMaster 700测量ND。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空腹血糖(FBG)水平对187名参与者进行分层。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阐明糖尿病状态与眼部参数之间的关联。测量52名参与者房水中抗坏血酸(AA)的浓度。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最大内皮细胞大小增大、内皮细胞密度(ECD)减小、六边形细胞比例降低、ND增大以及角膜顶点等效球面度数(Scv)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EC和ND的变化与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糖尿病病程显著相关(P<0.05)。在52名参与者中,糖尿病患者房水中的AA水平较低,表明抗氧化能力减弱。

      结论:糖尿病状态可显著影响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最大细胞大小、六边形细胞比例及ND,这可能与房水中总抗氧化能力下降有关。

    • 朱超婕,龙潭,马挺,闫洁,王睿

      2025,25(9):1399-14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03

      Abstract:

      目的:探讨κ角和α角对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s)植入后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mIOLs植入术的患者46例46眼。使用iTrace测量术前κ角、α角,术后波前像差,分别分析其与角膜、眼内及全眼视觉质量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在3 mm瞳孔大小时,κ角的大小与眼内和全眼调制传递函数(MTF)呈负相关; κ角的大小与3 mm瞳孔时眼内和全眼的散光、三叶、高阶像差(HOAs)呈正相关。在3 mm瞳孔时,α角的大小与全眼MTF和全眼Strehl比呈负相关。α角的大小与5 mm瞳孔时的角膜彗差、3 mm和5 mm瞳孔时的眼内散光以及3 mm瞳孔时的全眼球差(SA)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候选自变量(κ角、α角、散光、SA、彗差、三叶草和HOAs)中,散光是改变3 mm和5 mm瞳孔时角膜MTF的唯一独立因素; 散光和HOA成为改变3 mm和5 mm瞳孔时眼内MTF以及3 mm瞳孔时全眼MTF的独立因素; 散光、SA和HOAs成为改变5mm瞳孔时全眼MTF的独立因素。

      结论:随着术前κ角或α角的增大,接受mIOL植入的患者往往会出现较大的眼内散光和HOA,导致视觉质量差,尤其是瞳孔较小的患者。

    • 实验论著
    • 汤中,胡勇

      2025,25(9):1406-14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04

      Abstract:

      目的:探讨双丹明目胶囊通过抑制cGAS-STING信号通路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小鼠视网膜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10只连续5 d腹腔注射等体积柠檬酸钠缓充液; 模型组30只,连续5 d腹腔注射STZ(50 mg/kg)诱导建立DR小鼠模型,所有小鼠均建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使用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双丹明目胶囊组(使用临床等效剂量11.2 g/kg双丹明目胶囊溶液灌胃)、阳性药物组(使用11.6 mg/kg羟苯磺酸钙溶液灌胃),每组10只; 正常组10只小鼠使用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小鼠每日灌胃1次,干预治疗8 wk后,通过伊文思蓝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渗漏情况,HE染色检测小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变化,TUNEL染色检测视网膜凋亡水平,免疫荧光检测视网膜视紫红质(Rhodopsin)、视蛋白(Opsin)、Iba1及GFAP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视网膜cGAS、STING、TNF-α、IL-6与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神经视网膜渗漏水平增加,视网膜变薄,视网膜凋亡水平上升并伴随着视网膜Iba1、GFAP表达水平的上调,Rhodopsin、Opsin表达下降。视网膜组织cGAS、STING、TNF-α、IL-6与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双丹明目胶囊组与阳性药物组小鼠神经视网膜渗漏水平降低,视网膜凋亡水平下降并伴随着视网膜Iba1、GFAP表达水平的下调,Rhodopsin、Opsin表达上调。视网膜组织cGAS、STING、TNF-α、IL-6与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均明显下降,但双丹明目胶囊组与阳性药物组无显著差异。

      结论:双丹明目胶囊可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炎症及早期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GAS-STING信号途径有关。

    • 临床论著
    • 马红利,宋学英,李世洋,刘雪雁,苏红,张小牛

      2025,25(9):1413-14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05

      Abstract:

      目的:比较0.05 D间隔球镜片与常规0.25 D间隔球镜片验光引导下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矫正中低度近视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眼科接受SMILE手术矫正低中度近视患者共400例400眼。所有患者均收集右眼数据纳入统计分析。按照术前插片验光以及红绿平衡试验采用间隔球镜片的不同,分为两组:0.05 D组200眼采用0.05 D间隔球镜片验光和0.25 D组200眼采用常规0.25 D间隔球镜片验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角膜切削厚度,术前与术后1、3、6 mo 裸眼远视力(UDVA)以及角膜总高阶像差(HOA)、球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及三叶草像差,术后6 mo时残余等效球镜度数(SE)≤±0.25 D眼数百分比,术后6 mo时不良视觉症状以及视觉质量(Qov)调查问卷评分。

      结果: 术中角膜切削厚度0.05 D组为92.78±16.56 μm,略高于0.25 D组(83.24±17.33 μm)(P<0.001)。0.05 D组术后各时间点的UDVA优于0.25 D组(均P<0.001)。两组术后1、3、6 mo HOA、球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均较术前增大(均P<0.05); 0.05 D组术后各时间点的球差高于0.25 D组,而垂直彗差低于0.25 D组(均P<0.05)。术后6 mo,0.05 D组残余SE≤±0.25 D为195眼(97.5%)高于0.25 D组175眼(87.5%)(P<0.05)。两组最常见的不良视觉症状为视觉朦胧和眩光,Qov总评分0.05 D组为0.35(0.24,0.55)分,小于0.25 D组\〖0.62(0.32,0.89)分\〗(P<0.05)。

      结论:与常规0.25 D间隔球镜片验光相比,0.05 D间隔球镜片验光引导下SMILE具有更好的可预测性,能够获得更好的视力和视觉质量。

    • 李帅飞,游昌涛,徐玲玲,陈东栋,马宏杰,李庚

      2025,25(9):1420-14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06

      Abstract:

      目的:采用角膜光密度定量评价散光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连续性收集2022年10月至2024年12月在我院行TPRK的屈光不正(散光≥1.25 D)患者74例106眼,根据术后是否出现haze将其分为透明组(65眼)和haze组(41眼),术前及术后复查均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检查,记录术前及透明组术后1 mo、haze组术后haze程度最重时间点的角膜中央2 mm圆形、2-6 mm环形和6-10 mm环形各区域的角膜全层平均光密度,及散光轴(散光以负柱镜形式表示)和正交轴(与散光轴垂直的轴向)切面中央6 mm的角膜切面全层平均光密度,及haze组顺规散光患者散光轴鼻侧和颞侧2-6 mm区域内的角膜切面全层平均光密度,并计算术后较术前角膜光密度变化量。

      结果:透明组和haze组间性别、年龄、等效球镜等基线资料均无差异(均P>0.05); 角膜2-6 mm区域haze组角膜光密度变化量大于透明组(Z=-2.226,P=0.026),中央2 mm及6-10 mm区域两组间角膜光密度变化量均无差异(均P>0.05); 两组在正交轴角膜光密度变化量均无差异(均P>0.05),而在散光轴haze组的角膜光密度变化量大于透明组(Z=-2.371,P=0.018); haze组顺规散光患者术后颞侧角膜光密度大于鼻侧,且角膜光密度变化量亦大于鼻侧(Z=-4.288,P<0.001; Z=-4.043,P<0.001)。

      结论:不同于近视和远视的球镜矫正,散光TPRK术后haze主要表现在散光轴的周边切削区,且顺规散光患者在散光轴的颞侧较鼻侧发生haze的几率更高或程度更重。

    • 文献综述
    • 顾靓,李鹏飞,管怀进,季敏

      2025,25(9):1425-14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07

      Abstract:

      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UPRmt)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内应激反应,有助于维持线粒体和细胞的稳态,其功能失衡可导致细胞、组织、功能的改变。UPRmt与机体多种疾病,如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等神经变性疾病,特别是年龄相关性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陆续有报道指出UPRmt可能与白内障、青光眼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部疾病相关,文章综述了UPRmt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年龄相关性眼部疾病中的调控作用。归纳UPRmt下游关键效应分子在晶状体上皮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神经节细胞等眼部相关细胞中的调控机制。探讨其在眼病中的双向作用,即适度激活可维持线粒体稳态、减轻氧化应激并抑制炎症,而过度激活则导致细胞凋亡、代谢紊乱,加速疾病进展。为理解眼病发病机制提供新视角,为后续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 胡淑娴,刘梅,董婧婧,杨扬,刘丽,马璇,郭立云

      2025,25(9):1431-14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08

      Abstract:

      弱视(amblyopia)是一种常见的视觉发育障碍性疾病,是儿童和成人单眼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光的生物调节(PBM)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无创的治疗手段,逐渐在眼科领域受到关注。文章从光对弱视动物模型的宏观体现入手,同时结合患者弱视眼视网膜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变化,阐述PBM在视觉感受和处理系统的影响及机制、以及其通过多巴胺和褪黑素对视觉系统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弱视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 张道森,曹海峰,吴明星,王月虹,赵刚平,周辉

      2025,25(9):1436-144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09

      Abstract:

      白内障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致盲性眼病,手术是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方法。随着飞秒激光技术和眼科手术设备的发展,飞秒激光系统在白内障手术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可以完成角膜切口、晶状体前囊切开、晶状体碎核以及弓状切口等关键手术操作。相较于传统白内障手术,飞秒激光治疗白内障技术(FLACS)在精准性、安全性和术后视觉质量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也赢得了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认可。然而,当前FLACS的核心技术和设备被欧美国家垄断,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文章系统梳理了FLACS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飞秒激光技术、光学相干层析技术(OCT)、人工智能的应用以及临床应用进展,旨在为我国眼科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 李雨桐,李灿

      2025,25(9):1441-14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10

      Abstract:

      前房是人眼中由前方角膜与后方虹膜及瞳孔区晶状体组成的空间,也是眼前节最具研究价值的参数之一,与多种眼病的发生、转归和治疗密切相关。白内障术前正确地评估与应用前房深度有利于术后达到最佳视觉质量。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是近几年为了更好地表达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人工晶状体位置而被提出的术语,为了更充分地理解前房深度和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文章分别阐述了两者的定义和联系,列举了前房深度的术前测量方式并对比了不同仪器的适用场景,此外进一步总结了其在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及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预测方面的应用,并推荐了如Kane公式等前房深度特殊时预测性更优的晶状体计算公式,探讨了特殊前房深度对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及术中的相关干预措施,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金杨洋,顾卢润,吴邓佑辰,张秋阳,曹国凡

      2025,25(9):1448-14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11

      Abstract: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是一种以进行性视神经损伤和视野缺损为特征的慢性眼病,其发病机制与遗传、免疫炎症以及血管因素密切相关。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作为一种无创、实时的影像学工具,能够定量分析眼底血流变化。近年来,OCTA在NTG中的研究与应用不断深入,显示出其在早期诊断以及疾病监测和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文章系统总结OCTA在NTG中的最新研究,重点探讨了NTG患者视盘和黄斑区域血流的OCTA表现,并进一步总结了OCTA在NTG诊断和监测管理中的应用进展。此外,还评估了当前OCTA技术的局限性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NTG的血管发病机制研究及OCTA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何琛,李炜,窦晓燕,杨浩江

      2025,25(9):1455-14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12

      Abstract: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类与年龄密切相关的视网膜退行性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中心视力。在生理状态下,视网膜内的小胶质细胞在维持组织稳态、免疫监控以及组织修复发挥重要作用。在病理条件下,小胶质细胞会异常激活并迁移到AMD病变部位,加剧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光感受器细胞的损伤,推动AMD发展。文章将讨论小胶质细胞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起源、分布及功能状态变化,分析其在视网膜发育和AMD病变的功能演化,并总结近年来靶向小胶质细胞治疗AMD的相关进展,为开发新型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 陈鑫,莫亚欣,刘新宇,陈强

      2025,25(9):1460-14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13

      Abstract: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导致老年人不可逆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其病理机制复杂,涉及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代谢失衡等多种因素。近年来,体外细胞模型在ARMD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模拟视网膜微环境来探讨疾病机制、筛选潜在药物,并评估治疗策略。文章系统综述了ARMD不同类型的体外细胞模型的研究进展,包括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模型、3D细胞打印模型、类器官模型等,分析其构建方法、应用场景及各模型优缺点,并探讨当前研究中的争议与挑战。未来,随着微流控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及3D打印技术的发展,这些模型有望朝着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ARMD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的实现。

    • 刘娇,朱蓉嵘

      2025,25(9):1466-14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14

      Abstract:

      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FNDs)是一种由于眼底血管病理性改变引起的眼部疾病,是全球导致视力损害的主要病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过度表达在新生血管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目前FNDs的一线治疗是应用抗VEGF药物。眼睛具有特殊的血-眼屏障,滴眼、口服或者静脉使用药物均很难进入眼内发挥作用,眼内注射可以绕开该屏障,将药物直接注射到眼内,是治疗眼部疾病的主要给药途径。与全身给药相比,其更利于药物在靶部位富集并能减少全身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玻璃体内注射(IVI)、脉络膜上腔(SCS)注射、视网膜下注射(SRI)、药物缓释系统等。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的眼内给药方式会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PK)特性。文章对抗VEGF药物在不同眼内给药方式下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变化进行综述。

    • 唐淼,于海生

      2025,25(9):1471-14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15

      Abstract:

      视网膜血管性疾病(RVD)是全球主要致盲疾病之一,RVD的患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和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最为常见的类型。Faricimab由罗氏公司的CrossMAB平台研发,是一种能够同时靶向并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血管生成素-2(Ang-2)的新型双特异性单抗。Faricimab对这两个关键因子的双重抑制,使其具备了更全面、更有效地调节血管生成和炎症反应的潜力,为RVD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契机。

    • 何坤,潘冰心,杨苏云,何志洋,郑梦婷,舒美玲,蒋鹏飞,徐珊,田鹏飞

      2025,25(9):1476-148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16

      Abstract:

      近年来,点扩散光学技术(DOT)镜片在控制近视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近视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影响全球近半数人口,其中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持续上升。DOT镜片作为基于视网膜对比度信号理论的新兴近视控制手段,通过在镜片表面分布微小光散射点,降低视网膜成像对比度,调节视觉输入对眼轴增长的影响,从而延缓近视进展。其核心机制在于通过折射率差异(基片1.53,散射点1.50)产生光学散射效应,保持中央5 mm光学区清晰视力的同时,有效降低周边视网膜的对比度信号强度。CYPRESS等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证实,DOT镜片在6-10岁儿童中表现出显著的近视控制效果,12 mo随访显示近视进展减缓74%,眼轴增长延缓50%,且在4 a长期随访中维持良好的安全性和视觉质量。然而,DOT技术在不同年龄段的适用性、最佳散射点密度配置、与其他近视控制方法的联合应用效果,以及长期使用的视觉适应性等方面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文章系统综述了DOT技术的理论基础、设计特点、临床应用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为临床近视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MR分析
    • 杨彪,解传奇

      2025,25(9):1484-149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17

      Abstract:

      目的:使用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的方法探究神经酰胺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作用以及其中介调控关系。

      方法:选取4种神经酰胺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为暴露,选取芬兰数据库中RVO的GWAS数据为结局,研究其因果关系。此外,选取1 400种代谢产物的GWAS数据为待选择的中介因子,研究暴露到结局的中介作用。

      结果:神经酰胺(d40:1)\〖IVW OR(95%CI):0.750(0.604-0.930),P<0.05\〗和神经酰胺(d42:2)\〖IVW OR(95%CI):0.771(0.632-0.941),P<0.05\〗与RVO有因果关联。神经酰胺(d40:1)通过介导3-甲基黄嘌呤、支链或直链或环丙基10:1脂肪酸、谷氨酰胺、羟基棕榈酰基鞘磷脂调控RVO的发生。神经酰胺(d42:2)通过介导N-甲基羟脯氨酸、支链或直链或环丙基 10:1 脂肪酸、N1-甲基腺苷、亮氨酸与N-棕榈酰肌氨酸的比率调控RVO的发生。

      结论:神经酰胺(d40:1)和神经酰胺(d42:2)对RVO具有保护作用,其通过调控多种中介因子作用于RVO。

    • 临床研究
    • 蒲典,康黔,马志英,徐洪亮

      2025,25(9):1491-14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18

      Abstract:

      目的:探讨角膜应力-应变指数(SSI)结合角膜生物力学参数诊断早期圆锥角膜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2年3月至2024年2月我院诊治的早期圆锥角膜患者34例53眼,选取同期我院体检正常的志愿者112名112眼(纳入左眼入组)作为健康对照组。使用Corvis ST设备测量,并由Scheimpflug相机记录形变,获取10项生物力学参数\〖首次压平时间(A1T)、首次压平长度(A1L)、首次压平速度(Vin)、二次压平时间(A2T)、二次压平长度(A2L)、二次压平速度(Vout)、最大压陷时间(HCT)、最大压陷深度(HCDA)、最大压陷时角膜曲率(HCR)、两峰间距(PD)\〗和应力-应变指数(SSI)。比较两组参与者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圆锥角膜发病的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对早期圆锥角膜诊断效能。

      结果:圆锥角膜组患者SSI(0.77±0.17)低于健康对照组(1.01±0.24)(P<0.001)。圆锥角膜组患者A1T、A1L、A2L、HCR低于健康对照组,Vout、HCDA、PD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SI、A1T、A1L、A2L、HCR下降及Vout、HCDA、PD升高均是影响圆锥角膜发病的危险因素(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诊断早期圆锥角膜的AUC值为0.997,约登指数为0.95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8.1%、97.3%,95%CI为0.994-1.000。

      结论:SSI结合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对早期圆锥角膜具有诊断意义,且联合诊断价值更高,可考虑作为早期圆锥角膜诊断或筛查指标。

    • 杨帆,许颖,石文建,焦文叶,王冬梅,李二军

      2025,25(9):1495-14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19

      Abstract: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表达及其与微血管损伤的关系。

      方法:选取开滦总医院DR患者102例为DR组,根据DR病变情况分为非增生型DR组(NPDR组)和增生型DR组(PDR组)。同期选取100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微血管损伤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细胞(ECs)、内皮祖细胞(EPCs)]及GDF11、TSP1水平; Pearson法分析GDF11、TSP1与微血管损伤指标的相关性;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DR发生的因素; 绘制ROC曲线评估GDF11、TSP1对DR病情的诊断价值。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R组EPCs、GDF11水平降低,VEGF、ECs、TSP1水平升高(均P<0.05)。PDR组GDF11水平低于NPDR组,TSP1水平高于NPDR组(均P<0.05)。DR患者血清GDF11与VEGF、ECs呈负相关(r=-0.486、-0.511,均P<0.001),与EPCs呈正相关(r=0.475,P<0.001); TSP1与VEGF、ECs呈正相关(r=0.579、0.594,均P<0.001),与EPCs呈负相关(r=-0.505,P<0.001); GDF11与TSP1水平呈负相关(r=-0.443,P<0.001)。T2DM病程、VEGF、TSP1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GDF11为保护因素(均P<0.05)。GDF11、TSP1单独及联合诊断PDR发生的AUC分别为0.819、0.822、0.915,联合优于单独诊断(Z联合-GDF11=2.070,P=0.039; Z联合-TSP1=2.274,P=0.023)。

      结论:DR患者血清GDF11、TSP1与微血管损伤存在密切关联,且与DR病情进展有关,联合检测二者血清水平对评估DR病情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王军梅,王淑娜,章雪敏,刘建亮,冯振华

      2025,25(9):1500-150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20

      Abstract:

      目的:研究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BRVO-ME)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6月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BRVO-ME患者32例32眼,采取3+PRN的抗VEGF治疗方案,随访时间6 mo。连续3次抗VEGF治疗后,根据治疗后6 mo OCT的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变化,分为无复发组和复发组,应用悬浮液相检测法检测房水中多种细胞因子含量,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CMT及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分析其与BRVO-ME抗VEGF治疗后复发的相关性。

      结果:无复发组19眼ME消退,复发组13眼ME复发或者未完全消退。与基线值相比,无复发组和复发组CMT在术后1 d,1、6 mo均有所改善(均P<0.05)。与无复发组相比,复发组在基线,术后1 d,6 mo的CMT值更大(均P<0.05)。复发组房水基线VEG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含量均显著高于无复发组(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基线CMT与IL-1β、IL-5、IL-12、MCP-1及IP-10呈中度正相关(均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基线CMT、基线房水MCP-1含量均是ME复发的危险因素(OR>1,P<0.05)。

      结论:基线CMT和房水MCP-1水平是BRVO-ME患者抗VEGF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基线CMT较高和基线房水MCP-1表达水平高的患者抗VEGF治疗后更容易复发。

    • 岳嘉琦,王馨笛,范依萌,刘钊,裴澄

      2025,25(9):1505-15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21

      Abstract:

      目的:评估新型眼前节分析仪MS-39与Sirius、Pentacam在测量角膜白到白(WTW)和中央前房深度(ACD)的一致性,并比较三种仪器用于可植入式眼内镜(ICL)尺寸选择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屈光手术中心就诊的患者210例420眼,使用MS-39、Sirius和Pentacam三种眼前节分析系统分别测量WTW和ACD,比较三种仪器的测量结果。使用STAAR公司推荐方法模拟计算ICL V4c尺寸。分析三种仪器WTW和ACD测量值的相关性及一致性。

      结果:MS-39、Sirius和Pentacam的WTW测量结果为11.39±0.35、11.42±0.36、11.46±0.35 mm。其中,MS-39测量值显著低于Pentacam(P=0.002),而Sirius与MS-39、Pentacam的测量值无差异(均P>0.05)。三种仪器WTW测量值呈正相关(MS-39与Sirius、MS-39与Pentacam、Sirius与Pentacam的r值分别为0.942、0.925、0.882,均P<0.0001)。MS-39、Sirius和Pentacam的ACD测量值分别为3.28±0.22、3.28±0.24、3.21±0.23 mm,MS-39与Sirius测量结果无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Pentacam(均P<0.0001)。三种仪器ACD测量值呈正相关(MS-39与Sirius、MS-39与Pentacam、Sirius与Pentacam的r值分别为0.959、0.947、0.932,均P<0.0001)。基于三种仪器的测量结果进行ICL尺寸选择时,均以12.6 mm占比最高,13.7 mm占比最少,各仪器尺寸选择分布接近。

      结论:MS-39测量的WTW和ACD值与Sirius和Pentacam均呈正相关性,结果可以相互替代。在ICL尺寸选择中,基于MS-39的选择结果与Sirius和Pentacam分布接近,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临床报告
    • 李贞,黄笑瑜,盛迅伦,容维宁

      2025,25(9):1511-15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22

      Abstract:

      目的:分析色素失禁症(IP)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收集2020年2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IP家系1个。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接受全面全身及眼部检查,抽取外周静脉血,提取DNA,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及MLPA检测,明确致病变异位点。根据患儿眼底病变程度给予相应的治疗,随访期间观察患儿眼部临床特征和疗效。

      结果:本研究中患儿为女性,就诊年龄8岁,初诊时具有典型的皮肤改变及瘢痕性脱发,且合并牙齿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提示患儿携带IKBKG基因4-10号外显子杂合缺失的变异chrX:153440010-153446570del。患儿双眼病变不对称,左眼病变严重,眼球萎缩,眼部B超提示眼内结构紊乱,右眼周边视网膜可见新生血管形成,给予患儿右眼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现视网膜病变进展。

      结论:IP患儿的眼部临床表型各异,视网膜血管病变为主要改变。对临床上确诊为IP的患儿早期行眼部筛查,且及时、规范的治疗显得尤为关键。

    • 张静,侯杰,董亚慧,雷玉琳,许亚菲,孙芳芳

      2025,25(9):1517-15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23

      Abstract:

      目的:研究异体角膜基质透镜植入联合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中晚期圆锥角膜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纳入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于济南明水眼科医院行同种异体角膜基质透镜[来源于同一天行飞秒激光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手术的近视患者的角膜基质透镜作为供体]植入联合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的中晚期圆锥角膜患者19例20眼。比较术前,术后1 wk,1、3、6 mo裸眼远视力(UCVA)、角膜最薄点厚度、角膜中央区上皮厚度、角膜前表面平坦曲率(Kf)、陡峭曲率(Ks)、平均角膜曲率(Km)及角膜生物力学指标[第一次压平时间(A1T)、第一次压平长度(A1L)、第一次压平速度(VIN)、第二次压平时间(A2T)、第二次压平长度(A2L)、第二次压平速度(VOUT)、最大压陷时间(HCT)、最大压陷角膜曲率半径(HCR)、两峰间距(PD)、压陷深度(DA)、角膜第一次形状改变/压平状态时的硬度参数(SP-A1)、综合半径指数(IR)、角膜中央点厚度(CCT)、眼内压力(IOP)及矫正角膜厚度、生物力学参数后的眼内压(bIOP)及角膜厚度变异率(ARTH)]。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并发症。纳入患者手术前后UCVA、角膜生物力学参数A1L、A2L、PD、A1T、A2T、VIN、VOUT、DA、IOP、bIOP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手术前后角膜最薄点厚度、角膜中央上皮厚度、Kf、Ks、Km、角膜生物力学参数HCT、HCR、SP-A1、ARTH、IR、CCT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角膜前表面曲率在术后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术后HCT、HCR、SP-A1、ARTH、IR、CCT与术前比较均有差异(均P<0.005)。

      结论:异体角膜基质透镜植入联合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中晚期圆锥角膜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可增加角膜厚度及角膜硬度,术后角膜不易发生形变。

    • 李萍

      2025,25(9):1523-15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24

      Abstract:

      目的:探究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8例98眼,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49眼。对照组接受3.0 mm标准切口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观察组接受2.2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各时段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散光以及角膜内皮细胞各指标的差异,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治疗的安全性。

      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 d,1 wk,1、3 mo的BCVA(LogMAR)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1 d,1 wk,1、3 mo的BVCA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两组术后1 d,1 wk,1 mo的角膜散光均升高(P<0.05); 与术前比,两组术后3 mo的角膜散光无差异(P>0.05); 术后3 mo两组角膜散光比较无差异(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mo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细胞比例均降低,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升高(P<0.05),但两组术后上述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4/49)和4%(2/49),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能提高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BCVA,减少对角膜散光度的影响,较为安全。

    • 夏伟,张丽霞,陈秀芹,丁娜

      2025,25(9):1527-15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25

      Abstract:

      目的:探究养阴益气汤联合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的临床效果及对泪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于2022年4月至2024年3月本院收治的白内障术后干眼患者104例104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52眼采用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疗; 联合组52例52眼采用养阴益气汤联合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稳定性指标、泪液炎症因子水平、眼表疾病指数评分(OSDI)及临床疗效。

      结果:本研究中6例6眼失访,各组失访3例3眼,失访率为5.8%。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vs 80%,P=0.037),治疗后联合组患者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眼症状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泪液中IL-1β、TNF-α、hs-CRP水平及OS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养阴益气汤联合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可有效缓解患者干眼症状,减少眼部不适,提高泪膜稳定性及眼表状态,并降低泪液中炎症因子水平。

    • 申然,季红英,崔宏宇,杨乐泉,郭黎霞

      2025,25(9):1532-15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26

      Abstract:

      目的:探究口服血府逐瘀丸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疗效。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RVO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治疗和观察组40例采用口服血府逐瘀丸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RVO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视网膜微循环参数、黄斑水肿(ME)以及不良反应。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观察组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0%; χ2=4.114,P=0.043); 治疗3 mo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以及新生血管渗漏面积均较治疗前降低,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以及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均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口服血府逐瘀丸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治疗RVO可改善视网膜微循环,提高视力,恢复眼部血液循环,改善出血情况,促进ME吸收,提高临床疗效。

    • 章敏,徐武平,蔡苏博,徐学东

      2025,25(9):1537-154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27

      Abstract:

      目的:比较自然瞳孔状态下Spot视力筛查仪和自动电脑验光仪测量学龄前儿童屈光结果的差异和相关性。

      方法:横断面研究。采用随机方法于2021年10月至2021年11月抽取江阴市某幼儿园大班儿童311名,分别用Spot视力筛查仪与自动电脑验光进行验光检查。通过Thibos矢量分析法将散光分解为J0和J45,两种仪器测量等效球镜度数、球镜度数、柱镜度数、J0和J45的差异,采用Spearman行相关分析。

      结果:纳入311名儿童中有1名儿童因球镜度数<-7.50 D,超出Spot视力筛查仪检测范围(-7.50-+7.50 D)而予数据剔除,最终共纳入310名儿童,均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Spot视力筛查仪与自动电脑验光测量等效球镜度数比较无差异(P=0.598),两种设备测量球镜度数、柱镜度数、J0、J45比较均有差异(均P<0.001); 两组仪器所测结果均呈正相关\〖等效球镜度数(rs=0.350, P<0.001),球镜度数(rs=0.403, P<0.001),柱镜度数(rs=0.545, P<0.001),J0(rs=0.672, P<0.001),J45(rs=0.439, P<0.001)\〗。

      结论:Spot视力筛查仪和自动电脑验光仪的检查结果不能相互替代,两种设备在视力筛查中应设置不同转诊指标。

    • 丁莉,杜林琳,朱晓宇,陈梦,姚文波,何鲜桂,朱梦钧

      2025,25(9):1541-15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9.28

      Abstract:

      目的:比较ARK Biometer Combo与OA 2000在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中生物测量的一致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4年8月至2024年9月于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复诊患者148例148眼,分别应用ARK Biometer Combo和OA 2000进行生物测量,获得眼轴长度(AL)、角膜中央厚度(CCT)、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角膜曲率(Kf和Ks)、散光(AST)、最大角膜横径白到白距离(WTW)、瞳孔直径(PD)等参数。比较两种仪器测量参数的差异,并评估两种仪器的一致性。

      结果:两种仪器测量的Kf、Ks、AST均无差异(P>0.05),测量的AL、CCT、ACD、LT、WTW及PD有差异(t=2.559,P=0.012; t=16.771,P<0.0001; t=4.749,P<0.0001; t=-15.212,P<0.0001; t=-14.915,P<0.0001; t=-2.402,P=0.018)。两种仪器各测量参数的ICC为0.615-0.999。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两种仪器测量AL、CCT、ACD、LT、Kf、Ks、AST、WTW及PD的95%一致性界限(LoA)最大绝对值分别为0.07 mm、35.07 μm、0.07 mm、0.12 mm、0.66 D、1.14 D、1.00 D、0.76 mm、0.98 mm。

      结论:在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中,ARK Biometer Combo和OA 2000测量AL、CCT、ACD、Kf、LT的一致性好,可以相互替换使用。

    全选
    显示模式::
    • 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水肿发生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刘兵

      Abstract:

      目的:基于糖尿病性白内障(DC)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水肿(ME)风险因素,构建ME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2024年12月于医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1751例DC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并发ME,将患者分为ME组(n=138)、N-ME组(n=1613)。通过单因素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确定DC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ME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正曲线、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采用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收益率。结果:ME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胰岛素治疗占比、视网膜病变占比、最佳矫正视力、CSMT、黄斑容积、HbA1c、VEGF均高于N-ME组(P<0.05)。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糖尿病病程、视网膜病变、BCVA、CSMT、黄斑容积、HbA1c、VEGF是DC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ME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提示模型区分度良好[训练集的AUC为0.998(95%CI:0.997-1.000),验证集的AUC为0.999(95%CI:0.997-1.000)],校正曲线、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提示模型的拟合度较高(训练集:R2=0.917,x2=0.806,P=0.999;验证集:R2=0.900,x2=0.675,P=1.000)。决策曲线显示,模型在0.00-1.00阈值概率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净收益率。结论:糖尿病病程、视网膜病变、BCVA、CSMT、黄斑容积、HbA1c、VEGF是DC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ME的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在预测DC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ME风险有较好的区分度和一致性。

    • 青少年轻中度近视与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及轴率比的相关性研究

      姬珩靓, 吕梁, 关丽珂, 霍天琪, 周春雨, 周利晓

      Abstract:

      目的:研究8-18岁青少年轻中度近视青少年与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21年-2023年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门诊就诊验配角膜塑形镜的8-18岁青少年447眼。在小瞳孔下行生物测量收集眼轴(AL)、角膜曲率半径(CR)和 AL/CR比值等生物参数,在睫状肌麻痹状态下验光,根据等效球镜屈光度(SE)分为轻度近视、中度近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12岁青少年与13-18岁青少年近视程度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16眼青少年轻度近视患者的中位SE、平均AL、平均AL/CR分别为-2.25D、24.48mm、3.11,231眼青少年中度近视的中位SE、平均AL、平均AL/CR分别为-4.29D、25.18mm、3.20,SE、AL、AL/CR 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示青少年SE与 AL 之间存在负相关(r=-0.531,P<0.0001),与AL/CR 之间存在负相关(r=-0.598,P<0.0001)。AL/CR联合性别年龄、AL/CR、AL和CR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22(95%CI0.773-0.852)、0.800(95%CI0.759-0.841)、0.726(95%CI0.680-0.773)、0.548(95%CI0.494-0.601)。AL/CR预测中度近视的最佳截断值为3.189,敏感度为73.2%,特异度为85.2%,可作为中度近视的监测点。结论:青少年非高度近视患者的 AL/CR、AL与 SE 呈负相关。AL/CR联合性别年龄对SE诊断的准确性最大,AL/CR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验光预测青少年儿童的近视程度。

    • 单眼近视儿童配戴多区正向光学离焦眼镜的近视防控效果

      江露, 彭梦龄, 马苗, 袁雪, 周超

      Abstract:

      目的:比较单眼近视儿童配戴多区正向光学离焦眼镜(DIMS)和单焦点框架镜(SV)1年后屈光度和眼轴的变化量。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汉口医院验配DIMS镜(52例)和SV镜(49例)的单眼近视儿童,年龄6~14岁,近视眼球镜度数为-0.50~-4.00D,非近视眼球镜度数为0~+1.00D,柱镜为0~-2.00D。根据屈光状态和矫正方式分为:DIMS组中近视眼为DIMS-近视眼组,非近视眼为DIMS-非近视眼组;SV组中近视眼为SV-近视眼组,非近视眼为SV-非近视眼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各组戴镜1年前后等效球镜度(SER)、眼轴(AL)的变化量,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各组双眼间SER和AL差异的变化量。 结果:戴镜1年后,DIMS-近视眼组和DIMS-非近视眼组SER变化量分别为(-0.41±0.44)D、(-0.26±0.54)D,眼轴变化量为(0.18±0.20)mm、(0.15±0.15)mm;SV近视眼组和SV-非近视眼组SER变化量为(-0.74±0.63)D、(-0.70±0.68)D,眼轴变化量为(0.30±0.28)mm、(0.31±0.28)mm。DIMS-近视眼组和非近视眼组SER与眼轴变化均慢于SV框架组(P<0.05)。相较于SV框架镜,配戴DIMS框架镜近视眼的SER延缓44.6%,非近视眼SER延缓62.9%,近视眼眼轴延缓40.0%,非近视眼眼轴延缓51.6%。DIMS-近视眼组和非近视眼组的1年眼轴变化量≤0.2mm占比分别为53.9%和65.4%,高于SV近视眼组的34.7%和42.9%(P<0.05);DIMS-近视眼组和非近视眼组的眼轴变化量>0.4mm占比分别为17.3%和7.7%,低于SV近视眼组的32.7%和28.6%(P<0.05)。DIMS-近视眼组和非近视眼组戴镜1年后AL变化量与年龄、基线AL无明显相关性(r =-0.214,P =0.128;r =-0.111, P =0.435;r =-0.254, P =0.070;r =-0.145,P =0.306);SV-近视眼组和非近视眼组AL变化量与年龄呈负相关(r =-0.446,P =0.001;r =-0.312,P =0.029),与基线AL无明显相关性(r =0.021,P =0.886;r =0.031,P =0.835)。 结论:DIMS镜片对单眼近视儿童的近视眼和非近视眼均有较好的近视控制和预防效果,近视前期儿童可配戴多点离焦镜片预防近视。

    •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成功率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周晶蓉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究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本院收治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排秩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52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予以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研究组予以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斜视度、术后外斜漂移量的差距,并分析手术成功率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术后1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6m眼位斜视度、33cm眼位斜视度均低于术后1d(P<0.05),但两组术后1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6m眼位斜视度、33cm眼位斜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外斜漂移量的时点、组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外斜漂移量与术后1个月相比均升高,且术后6个月外斜漂移量>术后3个月(P<0.05),但研究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外斜漂移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近立体视、远立体视、术后近期远眼位(0~+10)°是影响手术成功保护因素(P<0.05)。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具有较好手术成功率,且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外斜偏移量,远期稳定性较好。近立体视、远立体视、术后近期远眼位(0~+10)°是手术成功影响因素。

    • 酮体代谢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李嘉鑫, 张媛媛, 邵彦

      Abstract:

      酮体代谢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既往研究发现脂代谢紊乱与DR发展密切相关,酮体作为糖代谢受阻时,脂肪分解的代谢产物,其主要包括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研究发现,酮体代谢与DR的多个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如视网膜细胞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神经细胞变性等。本文通过探讨酮体代谢对DR发病机制产生的影响进行综述。

    • 微小RNA-34a、微小RNA-29b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郑玲

      Abstract:

      目的 探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s,ARC)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微小RNA-34a(miR-34a)、微小RNA-29b(miR-29b)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23年2月~2024年2月就诊的65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研究组)与53例透明晶状体前囊膜(对照组),Pearson检验miR-34a、miR-29b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测定影响ARC发生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miR-34a、miR-29b表达水平相比,研究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miR-34a、miR-29b表达水平都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P<0.05);ARC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miR-34a与miR-29b呈现正相关关系,r=0.472(P<0.05);研究组高血压史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miR-34a、miR-29b是ARC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ARC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miR-34a、miR-29b水平显著低于无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miR-34a、miR-29b水平,miR-34a、miR-29b与ARC的发生有关。

    • 基于视力与泪膜功能探究RLRL联合视觉训练治疗青少年近视疗效及安全性

      高彦军, 叶存喜

      Abstract:

      目的 基于视力与泪膜功能探究重复低能量红光照射(RLRL)联合视觉训练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104例(208眼)青少年近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52例(104眼)、研究组52例(104眼)。两组采取佩戴角膜塑形镜治疗,对照组使用视觉训练,研究组在视觉训练基础上使用RLRL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改善情况、脉络膜变化情况、泪膜功能、不良事件及1年后视力增长情况。结果 治疗6个月及治疗1年研究组裸眼视力、眼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及1年研究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的泪膜脂质层厚度、泪膜破裂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摘除角膜塑形镜2周后,研究组裸眼视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裸眼视力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近视使用RLRL联合视觉训练可有效改善脉络膜,控制眼轴增长,有效矫正角膜佩戴视力,且不影响泪膜功能,安全性较高。

    • 铁死亡在青光眼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徐飞扬, 徐帆

      Abstract:

      铁死亡是一种依赖铁离子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其特征为脂质过氧化、氧化应激和铁代谢紊乱,在青光眼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系统综述了铁死亡的基本机制、青光眼中的氧化应激与铁死亡、铁死亡与青光眼神经退行性变的关系、铁死亡在青光眼治疗中的潜在策略。研究发现,铁死亡调控因子在缓解氧化损伤、维持细胞功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其调控机制的复杂性不仅限制了对其作用的深入理解,也阻碍了相关成果的临床转化。尽管铁死亡抑制剂在动物模型中表现出良好的视神经保护效应,但其在临床应用中亦面临药物安全性和靶向特异性等问题。未来需开发更具靶向性、低毒性的干预策略,以推动青光眼的个体化精准治疗。

    • 人工智能在视网膜疾病的研究与展望

      骆艺

      Abstract:

      视网膜疾病(主要包含视网膜血管疾病、视网膜外疾病如外层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下层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视力损害和失明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深度学习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s)、生成对抗网络(GANs)、Transformer架构的广泛应用,在眼科疾病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以及培训学习方面展现了突出的应用价值。除此之外,结合多模态融合模型应用的广泛开展,为眼科疾病以及相关全身疾病的周期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本综述旨在探讨AI/深度学习在视网膜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探讨其研究现状、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 高敏C反应蛋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刘敬楠, 吴寒雨, 陈晓思, 曾依云, 皮灵慧, 张新媛

      Abstract: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随机入组2017年6月至2024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T2DM患者187例(187只眼),进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将T2DM患者进一步分为糖尿病(DM)组、糖尿病性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NPDR)组和糖尿病性增殖性视网膜病变(PDR)组。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DM病程、高血压病程,行空腹生化检查及眼科检查。 结果:控制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hsCRP(OR=2.67,95%CI 1.19-5.96,P=0.017)是DR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s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sCRP与空腹血糖(FBG)(P=0.004)、糖化血红蛋白(HbA1c)(P=0.048)呈正相关。 结论:血清hsCRP与FBG及HbA1c呈正相关,可作为DR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

    全选
    显示模式:
    全选
    显示模式: |
    • 赵瑞博, 李建军

      Abstract:

      目的:探讨不能脱离接触镜巨乳头结膜炎患者改配频繁更换型接触镜及透气性硬性接触镜,观察巨乳头结膜炎的病情有无变化,同时探讨脱敏剂的疗效。方法:将112例208眼在我中心确诊为巨乳头结膜炎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第Ⅰ组为频繁更换型接触镜同时点明目清滴眼液组(68眼);第Ⅱ组为频繁更换型接触镜同时点脱敏剂组(56眼);第Ⅲ组为透气性硬性接触镜同时点明目清滴眼液组(52眼);第Ⅳ组为透气性硬性接触镜同时点脱敏剂组(32眼)。YZ5X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组患者巨乳头结膜炎的临床分期,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4组患者巨乳头结膜炎的病情均得到明显好转,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角膜接触镜配戴者所引发巨乳头结膜炎若及时更换透气性硬性接触镜或频繁更换型接触镜,能够在不影响戴镜情况下有效控制及治愈本病,应用脱敏剂后无明显疗效。

      • 1
    • 罗金秀, 胡仔仲, 刘庆淮, 方圆

      Abstract: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PPV)术前辅助应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康柏西普)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液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7-06/2018-01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并确诊的PDR患者49例49眼,随机分为两组,no-IVC组患者25例25眼PPV术前未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IVC组患者24例24眼PPV术前5~7d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纳入患者均于PPV术前收集玻璃体液样本,并采用Luminex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及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

      结果:与no-IVC组相比,IVC组患者玻璃体液中VEGF-A水平显著降低(P<0.001),炎症细胞因子IL-6(P=0.004)、IL-8(P=0.002)、IL-18(P=0.04)、TNF-α(P=0.03)水平显著升高,其余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PPV术前辅助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有效降低PDR患者玻璃体液中VEGF-A水平,但对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有限。

      • 1
    • 朱和林, 张坚, 严宏

      Abstract:

      青光眼与白内障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方式。青光眼患者具有高眼压、浅前房及短眼轴等临床特征,小梁切除术等抗青光眼术后眼部结构常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也导致了抗青光眼术后行白内障手术或青白联合手术与单纯白内障手术在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屈光度计算准确性方面存在差异。同时青光眼患者自身的临床特征与抗青光眼手术造成的结构改变对于IOL屈光度预测准确性、屈光漂移的类型等方面的影响也表现出差异。本文就青光眼或抗青光眼术后患者行白内障手术或青白联合手术时屈光误差(refractive error, RE)产生的原因、屈光漂移特征及选择最合适IOL计算公式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1
    • 周晓洁, 吴仁毅

      Abstract:

      儿童青光眼是一类难治性青光眼,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为儿童青光眼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多数已发表的研究倾向于支持应用全周内路小梁切开术,其治疗儿童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非MIGS的全周外路小梁切开术相似。关于KDB刀、小梁消融术和Xen凝胶支架的研究较为有限,但在某些特定的病例中可能有其各自的优势。每一种MIGS手术在考虑其优势之处的同时须特别权衡每种手术方法的长期效果。此外,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和比较性研究、更大的样本量和更长的随访时间来验证MIGS手术治疗儿童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1
    • 郭磊, 梁先军, 张希乔, 徐艳雪, 林英杰

      Abstract: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8/2021-08于我院行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22例26眼,随访至术后3mo,观察手术前后远中近视力、像差、斯特里尔比值(SR)及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cutoff)变化情况,绘制术后1mo离焦曲线,评估术后3mo患者视觉质量和满意度。

      结果:术后1d,1wk,1、3mo,纳入患者远中近视力均优于0.1(LogMAR),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均P<0.01)。术后1mo离焦曲线在+0.5~-3.0D之间曲线过渡平缓,视力均优于0.63(小数视力)。术后1d,1wk全眼总像差、球差均明显低于术前,SR、MTF-cutoff均明显高于术前(均P<0.05)。术后3mo,纳入患者看远中近距离时均无需戴镜,整体满意度高,视觉质量良好。

      结论: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使患者获得舒适满意的全程视力。

      • 1
    • 朱文魁, 李文帅, 徐培珊

      Abstract:

      目的:探究玻璃体切除(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10/2021-10本院收治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63例64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34例35眼,接受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和B组(29例29眼,接受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mo,比较两组患者的裂孔闭合率、视网膜脱离复位率; 术前,术后1wk,1、3、6mo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 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6mo内,A组的裂孔闭合率明显高于B组(P<0.05); 两组患者的视网膜脱离复位率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BCV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 术前,术后1wk,1、3、6mo时,两组患者的BCVA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出现一定并发症,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MHRD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BCVA,提高裂孔闭合率,且不会影响患者眼压,安全有效。

      • 1
    • 祖雪, 代光政, 林铁柱

      Abstract:

      目的:研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行玻璃体切割术(PPV)后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风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10/2020-09在沈阳何氏眼科医院行23G PPV治疗且随访至少12mo资料完整的PDR患者。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NVG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中变量,分析评估NVG发生的累积风险比。

      结果:纳入PDR患者151例169眼,平均随访时间18.07±12.55(1~79)mo,其中30眼(17.8%)发生NVG,平均发生NVG时间为PPV术后6.27 ± 4.01(1~17)mo,50%(15眼)的NVG发生在术后5mo内,NVG在术后3、6、12mo的累积风险比分别为4.8%、12.6%、18.1%。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发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OR=3.077, 95%CI:1.203~7.869, P=0.019)、术前虹膜红变(OR=7.897, 95%CI:1.313~47.498, P=0.024)及术前对侧眼发生NVG(OR=22.108, 95%CI:1.562~312.861, P=0.022)是NVG发生的危险因素; 术中视网膜激光数量(OR=0.772, 95%CI:0.666~0.893, P=0.001)是NVG发生的保护因素。

      结论:PPV治疗PDR后NVG发生率为17.8%,其中50%患者发生在术后5mo。术前基线视力差、虹膜红变及对侧眼患有NVG的PDR患者在PPV术后易发生NVG,术中充足的视网膜激光光凝有一定的保护作用。PPV治疗PDR后需密切随访1a。

      • 1
    • 景海霞, 张书, 白惠玲, 刘勤, 朱晓燕

      Abstract:

      目的:探讨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TRP9)在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 方法:选取2021-04/2022-04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35例作为试验组,根据免散瞳眼底照相结果分为无DR(NDR)组(n=45)、非增殖型DR(NPDR)组(n=45)、增殖型DR(PDR)组(n=45); 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将DR患者分为DME组(n=51)、非DME组(n=39); 另选取与试验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并比较各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分析血清CTRP9水平与其他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影响DR及DM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正常对照组、NDR组、NPDR组、PDR组受试者血清CTRP9水平有明显差异(P&#x0026;#x003C;0.001),且正常对照组&#x0026;#x003E;NDR组&#x0026;#x003E;NPDR组&#x0026;#x003E;PDR组; DME组与非DME组患者血清CTRP9水平有明显差异(P&#x0026;#x003C;0.001),且非DME组&#x0026;#x003E;DME组。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DR患者血清CTRP9水平与糖尿病病程病程呈负相关(rs=-0.251,P&#x0026;#x003C;0.05); DME患者血清CTRP9水平与空腹血糖(FBG)(rs=-0.370,P&#x0026;#x003C;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rs=-0.421,P&#x0026;#x003C;0.05)呈负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OR=1.194,95%CI:1.068~1.335,P=0.002)、血清CTRP9水平(OR=0.936,95%CI:0.907~0.966,P&#x0026;#x003C;0.001)是影响DR发生的危险因素; 血清CTRP9水平是影响DME发生的危险因素(OR=0.838,95%CI:0.778~0.903,P&#x0026;#x003C;0.001)。结论:血清CTRP9水平降低是DR及DME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对二者的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

      • 1
    • 赵紫薇, 彭婕, 赵培泉

      Abstract: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血管疾病,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是周边无血管区,病情进展可导致视网膜脱离,晚期可继发白内障、青光眼、角膜混浊甚至眼球萎缩,是亚洲儿童、青少年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之一。FEVR相关视网膜脱离主要通过手术治疗,包括玻璃体切除术、巩膜扣带术,有时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等。手术方式选择有赖于详细的术前、术中评估,包括患眼分型、分期、纤维增殖情况和眼前段并发症等,不同分期患眼解剖及视功能预后大不相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成年患者的手术复位率较为理想,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儿童患者手术复位率相对较低。低龄、晚期患者手术难度大、预后不良,手术治疗策略存在争议。本文就FEVR相关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效果与进展进行综述。

      • 1
    • 范巍, 张广斌

      Abstract:

      目的:通过飞秒激光技术,量化撕囊口直径,测量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术后远、中、近视力,近立体视功能等指标,评估Toric IOL在高度近视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双眼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并双眼均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按人工晶状体不同分为两组:A组:Toric IOL组20例40眼,B组:IQ IOL组20例40眼。对比两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等效球镜及术后7d,1、3mo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中视力、近视力、实际残留散光、近立体视锐度、全眼高阶像差、全眼球差等指标。

      结果: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较IQ组,显著改善了术后7d,1、3mo裸眼中、近视力,Titmus近立体视锐度及残留散光度(均P<0.05),减少了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 而术后7d,1、3mo两组最佳矫正远视力、全眼高阶像差及全眼球差无差异(均P>0.05)。

      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能有效矫正角膜规则散光,提高术后裸眼中、近视力及近立体视功能,减少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提升双眼立体视功能。

      • 1
    • 赵振波, 马立威, 唐凯莉, 丁雨溪, 韩冬, 王静

      Abstract:

      角膜病相关性白内障,即在角膜病的基础上又发生了晶状体混浊,严重损害视觉质量。为使部分患者免于角膜移植术,恢复部分视功能。全面准确评估角膜混浊对视功能的影响对判定单纯行白内障手术具有重要意义。受限于角膜混浊遮挡,白内障手术操作具有高难度及挑战性。故开发使用新型辅助技术,如囊膜染色技术、辅助照明技术、瞳孔扩张技术、飞秒激光辅助技术等,可规避角膜混浊带来的可视性受限、通光量下降等问题,助力白内障手术顺利进行。本文就角膜病相关性白内障手术辅助技术的有关进展进行综述,望能指导临床应用。

      • 1
    • 孙梅, 郝晓凤, 谢立科, 金琪

      Abstract: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第二大致盲性视网膜血管疾病,其并发症黄斑水肿(ME)是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目前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是RVO-ME的一线治疗方式,可改善视网膜形态,提高患者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能对视网膜结构进行清晰的成像,通过OCT所发现的一些特定的影像学特征成为评估RVO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对近年来发现的中央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高反射点、外界膜及椭圆体带的完整性、黄斑体积、中界膜征、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及高反射垂直线等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为选择RVO的最佳治疗提供参考。

      • 1
    • 艾明, 孙明, 李岱

      Abstract: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类以进行性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功能障碍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和确切病因尚不明了,至今缺乏有效治疗办法。我们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特别是国外相关文献,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1
    • 耿若君, 魏静静, 杨凯丽, 王少佩, 任胜卫

      Abstract:

      目的:以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为参照,评估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在大学生中的适用性。

      方法:横断面研究。将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711名在校大学生纳入研究,采用OSDI问卷和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估研究对象干眼状况。统计两问卷各题目的应答率; 采用Cronbach α和相关性分析评估两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和效标效度; 基于OSDI评分,评估中国干眼问卷量表的判别效度; 绘制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诊断阈值和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

      结果:OSDI问卷12个题目的应答率为33.2%~100.0%,中国干眼问卷量表每一个题目的应答率均为100.0%。OSDI问卷和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分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905和0.789。OSDI问卷评分和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s=0.712,P<0.001)。依据OSDI问卷评分进行干眼严重程度划分后,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在正常组、轻度干眼组、中度干眼组和重度干眼组的评分分别为4.00(2.00,6.00)、9.00(7.00,11.00)、12.00(9.00,14.00)和16.00(13.50,22.00)分,随着干眼严重程度增加,评分依次升高,总体比较有差异(P<0.001),组间两两比较也均有差异(P<0.05)。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在区分正常人群和干眼人群、轻度干眼和中度干眼、中度干眼和重度干眼时的AUC分别为0.862、0.661、0.769,诊断阈值分别为6.5、11.5、14.5。

      结论:与OSDI问卷相比,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具有与之相当的信度、效度、干眼区分能力和更高的应答率,可用于我国大学生干眼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 1
    • 张美美, 王燊, 张晶, 李辰, 盖珊珊, 于嘉, 周跃华

      Abstract:

      目的:观察地夸磷索钠联合强脉冲光(IPL)对屈光术后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性干眼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21-03/12在本院进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6mo内确诊的MGD性干眼患者64例128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33例66眼接受玻璃酸钠联合IPL治疗,试验组患者31例62眼接受地夸磷索钠联合IPL治疗。两组患者每次IPL治疗前均进行眼部症状评分,检查非接触式泪膜破裂时间(NIBUT)、泪河高度、泪膜脂质层分级、睑板腺缺失率及裸眼视力。

      结果:IPL治疗后,两组患者眼部症状评分、睑板腺缺失率评分均持续降低,NIBUT、泪河高度、泪膜脂质层分级均持续升高,裸眼视力无明显变化,且第3次IPL治疗前试验组患者NIBUT优于对照组(6.24±0.27s vs 5.51±0.24s,P=0.046)。

      结论:地夸磷索钠和玻璃酸钠联合IPL均对MGD性干眼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短期内疗效差异不显著。

      • 1
    • 纪风涛, 王慧, 魏科, 李永蓉, 戴维, 王志敏, 廖荣丰

      Abstract: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经扁平部玻璃体切除(PPV)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的变化。

      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09/2022-07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单眼PDR并接受23G PPV手术治疗的患者35例35眼,所有患者均行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SS-OCTA)检查,采用系统内置分析软件测量黄斑区3mm×3mm范围内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参数,并分析其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

      结果:术后随访1~22(平均9.72±6.67)mo,末次随访时,纳入患者PPV术眼鼻侧旁中心凹区域中层毛细血管层(ICP)灌注面积(FA)(0.31±0.06mm2)较对侧眼(0.38±0.05mm2)明显减少,颞侧旁中心凹区域深层毛细血管层(DCP)FA(0.19±0.08mm2)较对侧眼(0.27±0.07mm2)明显减少(均P<0.05),除颞侧旁中心凹区域,PPV术眼其他旁中心凹区域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均较对侧眼显著降低(P<0.05)。PPV术眼术后BCVA与视网膜中、深层血管密度和灌注面积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结论:严重PDR患者患眼PPV术后较对侧眼可能更易出现旁中心凹区域视网膜深层及脉络膜血流灌注的减少。

      • 1
    • 付淑颖, 董艳敏

      Abstract:

      目的:探究血糖变异系数(FPG-CV)与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2/2022-06我院收治的82例82眼NPDR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82例82眼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PDR发病的危险因素,建立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FPG-CV与患者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7.2a、糖化血红蛋白(HbA1c)≥7.7%、甘油三酯(TG)≥1.9mmol/L、尿微量白蛋白(MALB)≥24.5mg/L、FPG-CV≥9.8%、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CP-VD)<27.6%、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VD)<47.7%、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0.38mm2、黄斑中心凹神经视网膜厚度(CRT)≥197.7μm以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227.7μm均为NPDR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隐含层节点数为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显示该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准确性和有效性均较好。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PG-CV与SCP-VD、DCP-VD以及SFCT均呈负相关(P<0.05); FPG-CV与FAZ面积以及CRT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病程、HbA1c、TG、MALB、FPG-CV、SCP-VD、DCP-VD、FAZ面积、CRT以及SFCT均与NPDR发病相关。随着FPG-CV升高,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各指标发生改变。FPG-CV与SCP-VD、DCP-VD以及SFCT呈负相关,与FAZ面积以及CRT呈正相关。

      • 1
    • 钟珊, 杨卉, 何诗, 何文静

      Abstract:

      目的:探讨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1-01/2022-07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合并白内障的POAG患者84例84眼,随机分成两组,联合组43例43眼行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单纯组41例41眼行缝线引导GATT术。随访3mo,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眼压、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种类、视力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3mo,联合组和单纯组患者手术总成功率无显著差异(88% vs 85%,P>0.05)。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眼压水平、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种类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均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均P>0.05)。术后1wk,1、3mo联合组患者视力均显著优于单纯组(P<0.01)。随访期间,联合组患者前房出血、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单纯组(P<0.05)。

      结论:缝线引导GATT手术是否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均可有效治疗POAG,但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前房出血、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更低。

      • 1
    • 颜瑜琳, 杨燕宁, 万珊珊

      Abstract:

      角膜接触镜(CL)现已成为常见的视力矫正手段之一,随着其材料与功能的不断开发,在全球有超过1.4亿的使用者且需求量逐年递增。配戴CL可导致如干眼、角膜擦伤、巨乳头性结膜炎在内的多种并发症,感染性角膜炎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研究发现CL相关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体主要以细菌为主,所占比例可达80%~95%,或与其菌体成分、毒力机制、生物膜形成等特点及镜片本身与使用过程易于引入病原并降低角膜及泪液的抗菌能力、造成眼表缺氧与眼表炎症有关。过夜配戴与长时间配戴镜片,不规范的镜片购买、使用及护理流程等也可成为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本文主要就CL相关细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1
    • 穆祎, 张弘

      Abstract:

      角膜神经在维持角膜的健康和功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病毒性角膜炎等疾病可致其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单侧角膜病变不仅影响患侧的角膜神经,对侧眼的神经也会受累; 此外,除了负责角膜知觉的感觉神经发生改变,病毒性角膜炎还可以影响交感神经。但临床除了共聚焦显微镜和角膜知觉外,尚缺乏评估角膜神经损伤程度及预后的有效指标。角膜神经通过释放神经肽发挥多种作用,其中P物质作为首个局部应用于临床的神经肽,被证明可以调控病毒感染的病理过程,并通过促炎、营养等多种作用参与病毒性角膜炎双眼角膜病变的进展,具有潜在的辅助诊断及治疗价值。因此本文对角膜神经和神经肽P物质在病毒性角膜炎中的改变及作用进行综述,为相关机制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1
按检索
检索词